分餐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分餐制,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伴隨着「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新冠肺炎疫情,讓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1]
發展歷史
分餐制的歷史無疑可上溯到史前時代,它經過了不少於三千年的發展過程。會食制的誕生大體是在唐代,發展到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 周秦漢晉時代,筵宴上分餐制之所以實行,應用小食案進食是個重要原因。雖不能絕對地說是一個小小的食案阻礙了飲食方式的改變,但如果食案沒有改變,飲食方式也不可能會有大的改變。事實上中國古代飲食方式的改變,確實是由高桌大椅的出現而完成的,這是中國古代由分食制向會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
西晉王朝滅亡以後,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陸續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他們的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十六國時期。頻繁的戰亂,還有居於國家統治地位民族的變更,使得中原地區自殷周以來建立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禮儀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強烈的衝擊。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了家具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席地而坐的姿式也隨之有了改變,常見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輕鬆的垂足坐姿的衝擊,這就促進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紀新出現的高足坐具有束腰圓凳、方凳、胡床、椅子,逐漸取代了鋪在地上的蓆子,「席不正不坐」的傳統要求也就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義。[2]
《韓熙載夜宴圖》為一長卷,夜宴部分繪韓熙載及其他幾個貴族子弟,分坐床上和靠背大椅上,欣賞着一位琵琶女的演奏。他們面前擺着幾張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八個盤盞盛着的果品和佳肴。碗邊還放着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內的一套進食具,互不混雜。這裡表現的不是圍繞大桌面的會食場景,還是古老的分餐制,似乎是貴族們懷古心緒的一種顯露。其實這也說明了分餐制的傳統制約力還是很強的,在會食出現後它還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晚唐五代之際,表面上場面熱烈的會食方式已成潮流,但那只是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了,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還沒有出現後來那樣的津液交流的事實。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發展階段。[3]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中國飯店協會專門制定《餐飲業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範》。伴隨着「非典」的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新冠肺炎疫情,讓分餐制再度進入社會視野。
難度
傳統文化也成為一個制約分餐制的重要原因。因傳統文化和習俗、人情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喜歡熱鬧的合餐,分餐顯得有些「高冷」「不合群」「有見外之嫌」。「很多老人受到觀念的影響,一時也難以接受分餐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推進公筷制和分餐制的難度較大。
還有一些企業擔心,分餐制會提升餐廳成本,一些特色菜品不宜分裝。多位餐飲企業負責人表示,廚師或服務員分餐的方式,勢必會增加人力物力成本,且一些需要雕花、擺盤等特殊技藝的菜品需確保上菜時的完整性。
此次疫情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合餐存在的健康隱患,疫情也成為推廣分餐制、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機。[4]
分餐制走進生活,市民接受了嗎?和人吃火鍋要不要用公筷
參考文獻
- ↑ 分餐制再成熱詞 能否真正落地?難在哪?,廈門網,2020-3-27
- ↑ 古人就分餐嗎?分餐制與中華傳統文化,齊魯網,2020-3-27
- ↑ 從「單人套餐」,到「同桌共飲」,騰訊網,2020-3-27
- ↑ 分餐制,落實真那麼難嗎?,東方網中國,20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