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劉一皋,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人物履歷
學位或學歷
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讀本科,大學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任職簡歷
1994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工作,任副教授。
1988年9月——1994年8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工作,任講師。
1986年8月──1986年9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工作,任助教。
研究方向
近現代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社會動員與群眾運動;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台灣史(現代部分),抗戰時期的知識分子。
擔任本科教學:中國現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中國近代農村社會史研究,中國現代史理論專題,中國現代史研究及史料。
學術成果
主要論著
◎論文: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的困惑——以梁仲華為例》,《歷史學家茶座》第七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國家、市場、社會之間新型關係初建時的認識——建國前夕之臨清事件個案研究》,《史學月刊》(開封),2005年第10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06年第2期刊載。
-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認識扭曲——「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標誌性事件的個案研究》,《北大史學》11,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認識扭曲——文化革命到改革開放的歷史解釋模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國),第22輯,2004年7月。
- 《20世紀上半期社會動員的組織特徵——華北農村的反抗鬥爭組織》,《史林》(韓國),2004年6月。
- 《20世紀中國社會動員的變換——以華北農村動員組織為例》,牛大勇主編:《中外學者縱論20世紀的中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從全國「第一張大字報」和小崗「紅手印」談起》,《中共黨史資料》(北京),2003年第3期。
- 《工業化村莊中的組織重建》,《現代化研究》第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 《合作化運動中的農村基層骨幹作用》,《中共黨史資料》(北京),第84輯,2002年。
-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新青年〉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和描述》,郝斌、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與20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 《建黨前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解釋方法——對〈馬克思還原〉的分析與解讀》,《史學月刊》(開封),2001年第4期。
- 《孫中山土地思想再探——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徐萬民主編:《孫中山研究論集——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年版。
- 《社會動員形式的歷史反視》,《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4期。
- 《華北事變前後之農村社會分析》,《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
- 《抗日戰爭與社會發展》,《抗戰勝利50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版。
- 《抗日戰爭與中國北方農村社會發展──戰時華北抗日根據地社會變革及其影響》,《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
- 《中國改革與農村社會──讀〈中國的鄉村,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國書評》(香港),1995年3月總第4期。
- 《簡論閻錫山的農村改造主張》,相從智主編:《中外學者論張學良、楊虎城和閻錫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農村與外部世界聯繫的發展演變》,當代中國農民問題研究課題組編:《農民問題與當代中國》,1995年版。
- 《對查田運動研究的幾點再認識》,《江西社會科學》(南昌),1994年第2期。
- 《毛澤東與群眾運動模式的選擇》,《毛澤東思想論壇》(長沙),1993年第2期。
- 《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與農村政權》,《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 ◎著作與編著:
- 《中華民國史》(第二冊·志·政治卷》(編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村莊內外》(與王曉毅、姚洋合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中國二十世紀通鑑》第4卷(編著),北京:線裝書局,2002年版。
- 《進入廿一世紀的中國農村》(作者之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版。
- 《近代外國在華文化機構綜錄》(與郭衛東合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中國當代農民文化──「百村」調查紀實》(與成漢昌合著),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2年。
- ◎學術會議論文及學術報告:
- 《群眾運動的動員模式及其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的發展·北京大學第一屆歷史學年會論文集》第一卷,1995年5月。
- 《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組織——台灣農會在社會發展轉型中的作用及演變》,台灣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合作項目「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報告之台灣經驗部分,北京和花蓮,1997年;《「中日韓三國關係與東北亞的和平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北京),1997年10月。
- 《20世紀上半期華北農村反抗鬥爭中的社會組織》,「亞洲與中國的現代化:1860—1960」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北京)提交論文,1998年3月。
- 《蘇南農村地區人口轉移的城市化道路》,《戰略與管理》資助「中西部人口流動與沿海城市帶發展」研究項目報告之二,1998年。
- 《華北農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形成發展》,《中韓抗日愛國運動研究論文集》(中國北京),1999年。
- 《文化大革命前的社會認同危機——國家概念與動員形式的模糊》,「思想史上的認同問題:國家、民族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香港)發表論文,2005年10月。
-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跳躍與局限——臨清事件反映的歷史真實與認識導向》,「194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北京)發表論文,2007年7月。
◎譯著與翻譯論文:
譯著(合譯)兩種。
翻譯論文兩篇。
獲獎情況
教學獎
- 1990年9月,獲北京大學1989──1990學年度教學優秀獎。
- 1997年9月,因《「中國通史」基礎課教學改革》(集體)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 1997年10月,因《「中國通史」基礎課教學改革》(集體)獲國家教委「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1998年9月,獲北京大學「大通」獎教金。
- 1997年9月,被評為北京大學1996──1997學年優秀德育工作者。
- 1999年9月,獲北京大學優秀德育獎。
- 2000年9月,獲北京大學1999—2000學年度學生工作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科研獎
1993年11月,因《近代外國在華文化機構綜錄》(與郭衛東)獲1992──1993年度北京大學安泰項目獎。
1993年6月,因《中國當代農民文化──「百村」調查紀實》(與成漢昌)獲北京大學第四屆科學研究成果著作一等獎。
1994年11月,因《中國當代農民文化──「百村」調查紀實》(與成漢昌)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社會職務
1997年11月——2002年6月,被選為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
2001年6月——2004年6月,被聘為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青年專家委員會委員。
科研項目
1.「中國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項目,擔任項目主持人。台灣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的合作與資助,以及台灣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的資助。1996年至1998年完成,提交主題報告約5萬字,部分成果已發表。
2.「中西部人口流動與沿海城市帶發展」項目,為項目主要成員。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資助,共人民幣25000元。1997年至1998年基本完成,提交主題報告3萬餘字,其中主要內容已發表。
3.「抗日戰爭時期的知識分子——西南聯合大學的口述歷史」項目,擔任項目主持人。美國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資助。1998年完成,由於經費原因共作了4人的口述與整理。
4.「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研究」和「中國現代史研究」課程建設項目,主持人。北京大學提供經費。1996年至1998年完成。
5.「中國留美學人口述史」項目,為項目主要成員。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本項目1998年開始準備,10月後全面啟動,2000年完成,已積累數十人的口述資料,藏北京大學圖書館,部分資料經授權將出版。
6.「農村之間的人口流動與中國村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項目,為項目主持人之一。獲得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1999年啟動,2001年完成,研究成果已出版。項目為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關於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首批重點項目,完成情況和成果也被列為優秀項目。
7. 曾去美國、台灣、香港、韓國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參加國內的各種學術會議多次,並提交相關學術論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