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大魁 | |
---|---|
刘大魁 | |
出生 | 1698 |
国籍 | 清代 |
职业 | 散文家 |
知名于 | 《海峰先生文集》10卷[1] |
刘大魁(1698~1779), 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庆市枞阳县横埠镇)人。年轻时入京,当时他的同乡方苞以古文负一时重望,见刘大魁文,极为赞赏。乾隆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和经学科的荐举,都落选。后为黟县教谕,数年告归。刘大魁(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横埠人氏。"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魁性格豪放,喜好饮酒赋诗。
经历
陈家洲位于现枞阳县横埠镇,康熙三十七年,刘大魁就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师塾人家。他的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刘大魁自幼便受到家庭的熏陶,苦读儒学,并小有建树。但累试不中,在第十次乡试中得秀才。
刘大魁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论文偶记》一书,在方苞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文章的艺术性,他说:"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他极重文的神气,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为"因声求气"说。他自己善于朗诵古文,所以在这方面体会尤深。
在桐城派中,刘大魁文比较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海舶三集序》、《马湘灵诗序》、《送姚姬传南归序》等,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黄山记》、《游浮山记》,以刻画景物的详细具体和篇幅长大取胜,为方苞、姚鼐文中所未见。
一生成就
刘大魁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一批诗词文章,如:《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并纂修了《歙县志》20卷。他的文章导致了"桐城派"的最终形成。他的文章韵调铿锵。为后人所仰慕。
逝世后,安葬在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参考资料
- ↑ 制科和武举:加强满人贵族的统治, 黄博聊一聊 百家号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