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完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完素

人物簡介

[1]
  劉完素,金代著名醫家。字守真,號河間居士,別號守真子,自號通玄處士,金章宗完顏璟三次徵聘,皆不就,遂賜號高尚先生;約生於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卒於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享年90歲;金時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人,後人稱之"劉河間"。據考證,河北省肅寧縣師素村是劉完素出生之地,河間縣劉守村是其墓地所在地,保定市是其行醫和離世之地。

人物生平

[2][3]
  劉完素幼年家境貧寒,其3歲時,舉家遷往河北省河間縣城南。自幼聰穎,博學多識。因母親患病,三次延醫皆不至,不幸病逝,其有感於此,遂立志學醫。劉完素25歲時開始學醫,《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自序》中有載:"餘二十有五,志在《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飲美酒,若橡斗許,面赤若醉,一醒之後,目至心靈,大有開悟,衍其功療,左右逢源,百發百中。"《金史.列傳》亦記載:"嘗遇異人陳先生,以酒飲之大醉,及寢乃洞達醫術。"傳說雖有神話色彩,然劉完素三十五年如一日,精勤不倦地研讀《內經》,最終洞徹醫道的刻苦學習經歷卻是合情可信的。

學術地位

[4][5]
  劉完素在五運六氣學說的基礎上,對熱性病之理論進行了闡發,創立了臟腑六氣病機說、玄府氣液理論,為後世尊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始祖,也被看作是攻邪、溫熱學派的奠基人。
  其主要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素問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消論》等書。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三本書的著者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一直以來存在很大爭議,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是劉完素所著還是張元素所著。有的學者認為是劉完素所著,如日本丹波元胤等;而有的學者認為是張元素所著,如李時珍、《四庫全書提要》的編撰者、金壽山等;也有學者認為本書是「劉張兩家醫書合鈔」;還有的學者認為此書的作者既不是劉完素本人,也不是張元素本人,認為作者是較劉張二人為晚的一位醫家,其自身當有一定的醫學功底和一定的臨床經驗,並融會貫通了河間與易水二派的學術思想精華。

學術思想

[6][7]
  河間學派其學術思想是從運氣角度探討火熱病機,以治療火熱病證為擅長,善於應用寒涼藥物,後世又稱為「寒涼派」。其學術思想主要有五方面。
  火熱論
  劉完素精究《內經》數十年,著成《素問玄機原病式》《圖解素問要旨論》等書。創立「以火熱析病機,用寒涼治熱病」的火熱論。火熱論認為,六氣皆從火化熱甚而生風,「凡人風病,多因熱甚」,如中風即由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所致。風熱能化燥,「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燥,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如肢麻、皮膚乾枯皴揭,均為風勝濕、熱耗液的燥證。暑為熱邪,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濕病常由熱郁、氣液不能宣通而生,如六月濕熱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腫之象明可見矣。寒雖與熱相反,但傷於寒,腠理閉塞,陽郁化熱不可言為寒。這就是劉完素著名的「六氣皆從火化」理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熱病》:「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髒,凡五志所傷皆化熱也」。若怒、喜、悲、思、恐五志過勞,傷及本髒,則五志皆可化熱。故劉完素創造了天水散、涼膈散、防風通聖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熱,則臟腑氣平而靜順,以治五志之熱。
  臟腑六氣病機說
  劉完素強調運氣理論的重要性,提出「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於五運六氣之化」。受《黃帝內經》「天人相應」思想的影響,劉完素把運氣學說應用於人體,明確指出:「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應於十二經絡臟腑也。」「一身之內,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渾而為一,兩停則和平,一興一衰,病以生也。」劉完素在《傷寒直格•卷中•傷寒總評》中認為,人體也是一個小天地,天地有五運六氣,人體內部也應有類似五運六氣的興衰變化。這裡的六氣不僅是病因學概念,也是病機概念,同時還是人體疾病臨床特徵的特點概括。劉完素認為人體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相對應,臟腑之氣也像自然界六氣一樣,有寒、暑、燥、濕、風、火不同屬性特點,在外則表現出類似寒、暑、燥、濕、風、火樣的病理反應。劉完素主張「掉眩收引郁腫脹諸痛癢瘡,皆根於內」,認為人體自身內在平衡的破壞是人體疾病的根本。人之疾病皆源於人體自身內在十二經絡五臟六腑功能失調,這是劉完素病機觀點的核心內容。正是這種基於諸病「皆根於內」的觀點,劉完素提出了「五運主病綱領」和「六氣主病綱領」。五運指的是五臟,六氣既指外界六氣也指內在臟腑之氣。「五運主病綱領」將病證與五行五臟聯繫起來進行了臟腑定位:「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月賁郁病痿,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劉完素將五臟與五行相配,以五運為綱總結五臟病證,五運實際代表五臟。「六氣主病綱領」,將諸多病證分為風、熱、濕、火、燥、寒六類,指出了疾病的病因病機屬性,如「諸暴強直,支痛軟戾,里急筋縮,皆屬於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突發的痙、厥、頸項強直、筋急攣縮都屬於風,肝膽之氣屬性為風。這裡的風、寒、濕、火、燥、熱既有外界六淫之氣,又包括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火、內燥、內熱。
  劉完素提出臟腑各有其不同寒熱之性,當臟腑虛實狀態改變時,寒熱屬性隨之相應改變。《三消論》曰:「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關於此段文字該如何理解,有學者認為根據四季與五行的配屬關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濕為中央土氣。對應到四髒則為肝溫、心熱、肺涼、腎寒。肺之「清」應「涼」,「清」字為涼之意。「肝本溫,虛則清」,此「清」亦應為「涼」。根據劉完素的觀點,諸髒本氣與四時之氣相應,若本髒之氣虛,則向其本氣相反的方向轉化。因此「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可解讀為「肺本涼,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涼;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除了脾之外,心、肝、肺、腎本氣涼(寒)或者溫(熱),虛則反向轉化,出現溫(熱)或者涼(寒)變化。劉完素所言清、溫、燥、濕、熱、寒,即是人體臟腑自身之氣,故謂之「本氣」,並非指自然界天之六氣的變化,這正是劉完素強調的「人是一小天地」觀點的具體體現。
  玄府氣液理論
  玄府的概念最早見於《內經》:「所謂玄府者,汗孔也。」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擴大了汗孔的概念範圍,他認為:「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他將玄府擴大至全身組織腠理,認為玄府為氣液運行的通道,榮衛、氣血、津液在玄府中的正常運行稱為「氣液宣通」。劉完素認為玄府閉塞是由六淫所致。六淫之中以火熱為凶,火熱怫鬱,易致玄府閉塞。若玄府閉塞則「氣血不能宣通,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諸病由作。河間云:「郁,怫鬱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而鬱結也。」即《素問玄機原病式》:「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
  亢害承制理論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內經》亢害承制理論主要說明自然界五運六氣之間存在着相互制約的聯繫。劉完素是最早發揮《內經》亢害承制理論的醫家,他將其用於解釋病機,指導治療,並將《內經》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
  闡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指出:「春令風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夏火熱極而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五運之中的木,在四季為春,在六氣為風,故春季主令時木旺而多風;風為陽邪,故應感到溫和,若風木亢盛則反會感到涼意,這就是金承制木的表現。火為陽邪,在四季為夏,在六氣為熱,故夏季氣候炎熱,此時人體常出汗,這就是水承制火的表現。
  解釋病機
  《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指出:「微則高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強調邪氣亢盛應分輕重,病輕者表現出本氣自病的症狀;病重者,雖病在本髒,卻表現出勝己之氣的臨床症狀。
  指導診斷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自序》曰:「故認似作是,以陽為陰,失其本意」。劉完素強調,在疑難病症的診斷上,一定要理解本化、兼化的現象,把握疾病本質,明辨是非,方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結論,為正確施治提供可靠保證。
  指導治療
  《素問玄機原病式•寒類》云:「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病機論》曰:「不明標本,但隨兼化之虛妄為治,反助其病而害於生命多矣。」劉完素強調疾病出現兼化假象時,應抓住疾病的本質,方能獲得良效。
  氣功養生理論
  劉完素在《保命集•原道論》中提出:「人為主性命者也,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則修短壽夭皆自人為。」他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影響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這便衝擊了當時被動的由神來主宰生命的觀點,警示人們應積極主動地保養身體,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他還提出養生要從調氣、守氣、交氣三方面着手,「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按蹻」為調氣方法;「平氣定息,握固凝想,神宮內視」為守氣方法;「法則天地,順理陰陽,交媾坎離,濟用水火」乃為交氣方法。若能靈活運用上述方法,便可氣血調暢、陰平陽秘。

參考來源

  1. 宋文鑫. 劉完素對《傷寒論》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研究[D]..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6. 
  2. 宋文鑫. 劉完素對《傷寒論》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研究[D]..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6. 
  3. 劉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劉婉青,陳亭亭,高傑. 劉完素學術思想探討[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40(05):430-432. 
  4. 劉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劉婉青,陳亭亭,高傑. 劉完素學術思想探討[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40(05):430-432. 
  5. 孟鋒,盧紅蓉,王笑紅. 劉完素臟腑六氣病機探討[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17,23(03):301-302. 
  6. 劉小菊,王海娟,周雪源,劉婉青,陳亭亭,高傑. 劉完素學術思想探討[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40(05):430-432. 
  7. 孟鋒,盧紅蓉,王笑紅. 劉完素臟腑六氣病機探討[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17,23(03):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