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刘锦棠(1844~1894),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晚清的著名将领。
- 刘锦棠10岁时,其父刘厚荣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丧生。
- 成年后,投入叔父刘松山所在的湘军,随同叔父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作为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力平定了西北区域的同治回乱和新疆乱局中阿古柏的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有“飞将军”之称。
- 后推动新疆建省并担任新疆首任巡抚。官至太子太保,一等男爵。
-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应征起复,未及成行而卒,谥号“襄勤”。[1]
目录
基本信息
姓名 刘锦棠
|
字号 字毅斋
|
别名 刘毅斋、飞将军
|
民族 汉族
|
官职 新疆巡抚
|
爵位 一等男
|
谥号 襄勤
|
出生地 湖南湘乡
|
出生时间 1844年
|
去世时间 1894年
|
所处时代 清朝
|
主要成就 攻克金积堡、平定西宁、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刘锦棠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刘厚荣参加湘军,在岳州(今岳阳)被太平军击毙。从“报其父仇”的目的出发他15岁时投入刘厚荣生前所部。此后随其叔父刘松山转战于江西、安徽、陕西等地,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至道员,成为老湘军中后起的年青将领。[2]
平定陕甘
承继危局
-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等地回民相继暴乱,屠杀老幼妇孺,屡败清军。
- 1867年(同治六年),清廷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兵镇压回民军。
- 1869年6月,清军兵锋直指回民军的重要基地金积堡(金积镇)。左宗棠以刘松山老湘军为主力,对金积堡地区发起猛烈进攻。由于回民军积极防御作战,清军粮运不继,进展缓慢。
- 1870年2月14日,老湘军统领刘松山阵亡,清军士气大挫。为了应付危局,左宗棠起用当时任老湘军营务总理的刘锦棠代理统领。并提出了“坚守”与“退屯”两种方案供其选择。刘锦棠审时度势,认为“坚守”、“退屯”均不可取,力主继续进攻。他向左宗棠建议说:“吾军深入乏食,不力战,贼即乘我,灵州旦暮失,大局不可支矣”(何维朴:《刘襄勤史传稿》,第3页),“必戳力致死,而后军可全。”这一意见得到了左宗棠的赞同。为了激励士气,刘锦棠召集部将鼓动说:我军功在垂成之际,不幸将亡师败。各位都是跟随我叔父多年的老将,难道忍心就此罢兵吗!统一将领们的思想后,他又将刘松山的灵柩放在军营之中,激发起大家的复仇之心,继续向金积堡地区进攻。[3]
攻克金积堡
- 甘肃宁夏府吴忠县的金积堡位于灵州西南50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枕黄河。堡外有两个险要的地方,一是西面的峡口,它是黄河青铜峡的峡口,又是控制流经金积堡的秦渠和汉渠的进水口,二是东面的永宁洞,它是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也是控制秦、汉二渠的出水口。为了抢占有利地形,刘松山曾集中兵力攻下了这两个军事要点,但峡口不久又被乱匪夺回,清军陷入了将被回军水淹的不利境地。为了扭转这一态势,刘锦棠首先加强了粮道防护和对永宁洞的防守,接着率兵攻占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的各堡寨,为攻取金积堡打开了通路。对刘锦棠的这些部署与战果,左宗棠很满意,上奏清廷,“荐其才可大用”。清廷立即下旨,加封刘锦棠三品卿衔,令其正式统领老湘军。,
- 为了抵御刘锦棠的进攻,马化龙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墙,修堡建垒,使金积堡内外墙壁纵横,堡垒环列,渠水环复,易守难攻,还相继掘开了秦渠、板桥堰和山水河,使清军营地陷入一片水泊之中。面对这些困难,刘锦棠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往来于烂泥之中,率领老湘军逐次进攻,步步为营,苦战数月,终于攻占了金积堡外围各堡寨,开始转入对金积堡的进攻。金积堡修筑得十分坚固,堡墙高4丈,厚3丈,周长9里,堡中有堡,防守十分严密。刘锦棠则以深沟高垒围困。他令清军环堡挖了两道深1丈宽3丈的长壕,壕边筑起高约丈余的围墙,切断金积堡与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还筑成几座炮台,居高临下,不断向堡中轰击。终于迫使马化龙于1871年1月6日到清营投降,遂占金积堡。3月2日,按照左宗棠的指令,刘锦棠处死了马化龙父子及1800多名回军将士。刘锦棠也因战功而得到了云骑尉的世职。
- 1871年夏,刘锦棠护送刘松山灵柩回湖南安葬,并在湖南招募士兵。[4]
平定西宁
- 1872年,刘锦棠率领18营老湘军进攻马桂源和马本源领导的西宁回民军。由于回民军从湟中大峡口到小峡口的八十余里间设置堡垒、绵延不绝,作战难度极大。9至10月,刘锦棠率部斩关而进,前后两个多月,血战50余次,才攻占峡口隘路,兵临城下。11月19日,二马从西宁逃走;次日,刘锦棠率军进驻西宁。1873年3月,马桂源等人在兰州被处死。[5]
克复肃州
- 1873年10月底,刘锦棠又奉命率5营人马参加攻打肃州(今甘肃酒泉)。他利用义军降将喊话诱降,守城义军首领马文禄于11月4日开城缴械。随着肃州被攻克,陕甘回乱平定。左宗棠历数部将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军的战功,将刘锦棠排居第一。清廷依此擢升他署甘肃西宁道。
- 1874年,河州又发生动乱,刘锦棠会同诸军将之平定。 [6]
收复新疆
北疆作战
- 从1875年(光绪元年)春开始,刘锦棠驻扎凉州(今武威),积极整军备战,将55营老湘军精简成25营,并结合新疆的敌情与地理特点,进行了一年多的作战训练,为收复新疆准备了一支劲旅。1875年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于9月24日向清廷推荐他认为“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的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很快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 1876年4月26日,刘锦棠在肃州统率25营老湘军分批经过千里戈壁,向北疆进军。他依据左宗棠“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决定在“新谷遍野、有粮可因”的新秋之际发起北疆作战。7月下旬,会合先期进疆停驻于济木萨(今吉木萨尔)的金顺部39营人马,首先进占阜康,准备攻打古牧地(今米泉),撤除乌鲁木齐的屏障。
- 防守乌鲁本齐地区的有投降阿古柏的马人得、白彦虎等部2万多人,其中6000多人驻守古牧地。从阜康到古牧地有两条道路,一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有重兵防守的小路。敌军意在迫使清军走大道,过戈壁,陷入人马渴乏的困境。刘锦棠将计就计,8月8日,派出部队掘井挖渠,开沟引水,摆出要走大道的架势。10日夜晚,突然率领精锐部队,从小路进击,当夜夺取黄田,第二天进围古牧地。他令炮队在城外修筑炮台,用开花大炮把城墙轰塌了几个缺口,令突击队从缺口抢攻入城,于17日占领古牧地,全歼守敌。
- 攻取古牧地时,刘锦棠从缴获的信中获悉乌鲁木齐防守乏人,南疆阿古柏韵援兵也难迅速到来。于是,立即决定乘虚蹈隙,除留两营兵力防守古牧地外,大队人马星夜向乌鲁木齐疾进。次日黎明,部队抵达乌鲁木齐外围,炮队在六道湾的山梁上架炮向城里射击。马人得、白彦虎没有料到清军如此神速,炮声一响,便弃城南逃。
- 收复乌鲁木齐之后,刘锦棠令金顺率部西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自率老湘军清剿残敌,准备南进。不料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金顺部清军久攻不克。刘锦棠又派罗长祜率领11营老湘军驰援。这时大雪开始封山,刘锦棠遵照左宗棠的意见,进行整军备战,准备来年春天举兵南进。刘锦棠因战功获得骑都尉世职。[7]
打开南疆
- 阿古柏得知乌鲁木齐失守的消息后,从喀什噶尔(今喀什)赶到托克逊部署防御。他派心腹艾克木汗率步骑8500人和马人得、白彦虎残部,以及1万民团守吐鲁番,令其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率步骑4400人守达坂城,并在东西天山隘口之间筑起了一座新城;令其次子海古拉率步骑6000人守托克逊。三城互为犄角,妄图阻止清军南下。
- 1877年4月上旬,刘锦棠按照左宗棠三路并进的部署,与张曜,徐占彪约期进发。14日,刘锦棠率领31营人马(新补充了炮骑各3营),从乌鲁木齐南下,于16日夜晚包围达坂城,直至次日凌晨城中守敌才发现。天亮后,刘锦棠环城侦察敌情,坐骑中弹倒地,他易马而前。摸清城防概况后,命令各营环城挖壕筑垒,严密锁围。同时构筑炮台,准备强攻。当清军两次击退海古拉派来的援兵之后,爱伊德尔呼里盼援无望,便准备突围南逃。刘锦棠命令夜间遍燃火把,密切监视。 19日晚,城东炮台筑成,他当即下令以开花大炮向城内轰击。由于弹药库中炮爆炸,加之大风骤起,烈火燃遍全城。守敌惊溃,四散奔逃。刘锦棠一面指挥各营截击,一面发动喊话劝降。在军政攻势下,守敌头目纷纷投降,爱伊德尔呼里也被活捉,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于大批俘虏,刘锦棠遵左宗棠之嘱,实行宽待政策,凡是新疆平民,不论哪个民族,全部释放回家,并发给衣粮。其他俘虏,愿留者留,愿走者走。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爱伊德尔呼里主动给阿古柏写了劝降信。在整个进军南疆的过程中,刘锦棠始终实行了宽待俘虏的政策,对分化瓦解敌人起了重要作用。
- 攻占达坂城后,刘锦棠分派罗长祜率步骑6营与张曜、徐占彪两路人马于26日攻取了吐鲁番。自率骑兵于同日赶到托克逊,截住准备南逃的敌军。经过激战,除海古拉率2000多人逃脱之外,歼敌4000余人。至此,历时不到半月,胜利地结束了攻占三城的战役。[8]
进军南疆
- 占领托克逊后,刘锦棠决定待秋粮采运充足之后再行南进。在此期间,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5月29日,阿古柏患中风而死(又有被部下打死、毒杀或服毒自尽等说)。海古拉携其尸南返时,被其长兄伯克胡里所杀。艾克木汗在库尔勒自称为“汗”,又被伯克胡里败于阿克苏,遂率残部逃入俄境。伯克胡里继承了阿古柏的汗位后,除留部分人马防守东四城外,自率主力退保西四城。
- 依据南疆八城的地理和敌军分布情况,刘锦棠把进军南疆的部队分成两个梯队:以老湘军为第一梯队,专门“主战”,以张曜部为第二梯队,“且战且防”。9月 27日,刘锦棠率领第一梯队32营先期出发,10月2日进抵曲惠。为了消灭逃至库尔勒观望动静的白彦虎,他兵分两路,令余虎恩,黄万鹏率马步14营,取道乌什塔拉,沿博斯腾湖南岸进攻库尔勒侧背;自率主力沿大路过开都河,从正面进捣库尔勒。9日,两路人马会师库尔勒时,白彦虎已西逃库车。针对白彦虎长于流窜的特点,刘锦棠断然决定亲率精骑1000、健卒1500先行追击,令罗长祜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在刘锦棠的带领下,先行部队从库尔勒启程后,三昼夜疾驰400多里,15日追到布古尔(今轮台)时,击溃敌骑千余。18日追到库车城外时,又毙敌千余。22日终于在铜厂和木杂喇特河(今木扎提河)追上逃敌,经过激战,消灭一部,余敌继续西逃。24日追到阿克苏城外时,当地维吾尔族人民已自动占领该城“以待官军”。这时,白彦虎部经乌什逃向喀什噶尔,伯克胡里留守东四城的残部则逃向叶尔羌。
- 对于刘锦棠指挥的这一阶段作战,左宗棠十分满意地赞扬说:“三旬之间,迅扫贼氛,穷追三千里,收复东四城,歼敌数千,追回难民数十万,决机神速,古近以来,实罕其比。”(《左文襄公全集·札件》,岳麓书社1986年版,413页)
善后工作
- 新疆初复,城池残破,官无衙署,民无居室,渠道淹废,田园荒芜。刘锦棠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目睹了这—惨景。他在新疆所做的 第—件事,就是设立善后局,处理善后事宜。
- 南疆的善后工作,都由刘锦棠一路收复,—路设局经理。当时军队里幕僚人员很多,善后局主要由这些人来经办。善后局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招集流寓失所的农民,将被阿古柏匪徒胁行的人民遣返原籍,贷给籽种,使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新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全赖引水灌溉。为此,又仿行以工代赈的方法,每日发给口粮,组织刚刚返回原籍的农民修复渠道、坎儿井。清军官兵也被派去参加兴修农田设施的劳动。这些措施,保证了南疆各地农业生产的恢复。人们衣食有了着落,社会也就日趋安定了。
任职新疆巡抚
- 1882年,清朝正式收回伊犁,刘锦棠请求将新疆设为省,设巡抚、布政使,道、府、州、县都比照内地予以设置。同时,他在新疆整修道路、城镇,设置学校、驿传,兴修水利,广兴屯田
- 1883年,刘锦棠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加尚书衔。
- 这时的刘锦棠已是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然而,他对升官晋爵不感兴趣,伊犁收复以后,多次以祖母老病和自己患脚疾为由,申请开缺回乡,但是,当一听说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袭击谅山,威胁广西、云南的消息后,“不禁积愤填胸”,乃于1884年8月21日上了一道《请率师与法夷决战折》,“请旨率师东下,与之决战,以纡积愤”,并且表示,“臣之脚疾虽迄未痊,而当国家有急,当奋不顾身。”(《刘襄勤公奏稿》,卷七)他在奏折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要坚决抵抗,无论陆战、海战,都有取胜把握,要求准其自募6000人东下赴越,抗击法寇。可惜清廷妥协方针已定,拒绝了刘锦棠的请求。9月13日,刘锦棠又上奏请战,再次要求奔赴抗法前线,并且说明并非邀功请赏,只是为了报效国家。清廷又未准允。
- 1884年11月,新疆设省,刘锦棠任新疆巡抚,又授兵部尚书衔,仍担任钦差之职。在此期间,他改革新疆原军府制,在建省过程中,将征兵逐步改为防军,规划,建设了全疆的边防,为巩固西北边疆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 1887年,刘锦棠获准回乡省亲,沿途百姓热情迎送,常常数日不能前进。
- 1889年,刘锦棠加太子少保衔。[9]
抱病而亡
- 1890年2月6日,清廷晋刘锦棠为太子太保。5月,他再次回湘省亲。9月2日,刘锦棠从湖南上奏申请开缺养病。此后他一直在籍休养。
- 1894年,刘锦棠晋封一等男爵。这时中日战争一触即发。清廷想起这位智勇双全的战将,7月令湖广总督张之洞前往湘乡传旨,令其召集旧部速赴辽东。为了抗击日寇,刘锦棠抱病启程,刚到湘乡县城,忽患中风,左体偏瘫,8月去世。清廷赐谥襄勤,并予建祠。[10]
- 新疆各族人民对刘锦棠坚决保卫新疆的历史铭刻在心,当1898年俄国武装侵占新疆的帕米尔地区时,广大军民怀念说: “若前抚臣刘锦棠在任,断不至此。”(《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十一)
人物评价
- 刘锦棠积极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回民军的作战,此后又指挥清军收复和保卫了新疆,这一重大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在作战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沉着机智、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指挥才能,在晚清反对外敌入侵的作战中也是不多见的。面对外国侵略者,刘锦棠所表现的民族尊严和爱国主义气概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英俄两国争霸中亚、觊觎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危急形势下,刘锦棠加强了在帕米尔的防务,增添了新的关卡,修筑了驿站和道路,委派当地首领为千户长、百户长,督率部民保家卫国。刘锦棠以武职出身而担当了新疆疆第一任巡抚,虽然任巡抚的时间不长,但也在新疆生活了十多年。从收复新疆到包括新疆建省在内的一切军事活动和善后事宜,都是他一手经办的。这些历史功绩是无法抹煞的。
- 《清史稿》评价刘锦棠说:从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豫军中称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 [11]
史籍记载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12]
相关视频
- 世人皆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却不知幕后还有一位真英雄
参考资料
- ↑ 刘锦棠 .湘乡网.2013-06-21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刘锦棠,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松山从子也。从松山讨捻,积勋至同知直隶州。从入陕,复同州、朝邑,释省城围,擢巡守道。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同治七年,左宗棠西征,从克怀远、镇边,还定绥德,赐号法福凌阿巴图鲁。进军甘肃,攻金积堡,夷旁近七寨,破灵州。九年,击马五寨,松山战死,诏加三品卿衔,接统其军。军新败,偏裨自恃为宿将,滋骄,锦棠礼诎之。丧悬吴忠堡,或请徙它处,锦棠不可,曰:“榇在军,可系将士心。”宗棠贻书,为列坚守、退顿二策。锦棠谓:“不力战,则灵州不保,必效力致死,而后军可全。”於是一战擒马五,再战破河、狄,军复振。
- ↑ 贝尔斯 著 赵欣 译.左宗棠传.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160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明年,度陇攻西宁。次碾伯平戎驿,先破小峡,遣军夺南北两山,围解,道员郭襄之率男妇二万繦负来迎。是役也,提湘军八十营,扼攻九十里,往往彻夜不休,露立冰天雪窖中,诏嘉之。十二年,克大通,斩叛官马寿。遴陕回为旌善五旗,馀徙平凉、秦安、清水。白彦虎奔肃州。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明年,破河州,获闪殿臣,伏诛。乃合诸将蹙回於贾家集、郭家嘴,歼焉。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光绪元年,出关。时彦虎走依安集延,帕夏阿古柏助之,势复炽。二年,至阜康,与金顺计事,议先攻古牧。遣将分壁木垒河,而自领军军九营街。度戈壁乏水,佯掘井以懈敌,阴遣精骑袭夺黄田,通汲道,收古牧地。锦棠策乌城寇必骇奔,复自将精兵走之,遂复乌鲁木齐、迪化,予骑都尉世职。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年春,逾岭西南攻达坂。寇引湖水卫城,泥深及马腹。锦棠周城徼循,诫各营警备。列燧如白昼,轰击之,弹落爆药窖,声砉然,人马碎裂。乃下令军中曰:“能缚献服异服者赏。”於是爱伊德尔呼里以下皆就俘,爱伊德尔呼里,犹华言“大总管”也。且释降回数千,给赀粮纵归。或请其故,曰:“俾归为我宣播朝威也,吾欲以不战胜之。”自是破吐鲁番、托克逊,南路门洞开,阿古柏如失左右手,亦被执,饮药死。赏双眼花翎。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明年,晋太子太保。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二十年,晋锡一等男。会弟鼒以山西按察使入觐,垂询近状,欲强起之。适中日有违言,电旨趣召,未行而病作,朝廷书问日数至。疾革时,犹喃喃呼旧校指述边事。未几,卒,年五十一。事闻,震悼,谥襄勤,予建祠。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论曰:从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军中称二刘,豫军中称曜。之数人者,投袂攘难,不数月,廓清万里,虽张骞、班超,奚多让焉!金顺、穆图善提塞北健儿,横行玉门、金岭间,其志尤壮。文麟名出二人下,而招团兴屯,兼任畊战,不烦国家一兵,遂定西边,其功亦足并传云。
- ↑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传二百四十一 .国学导航.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