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平斯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利平斯基
利平斯基
出生 1982年6月10日
国籍 美国
职业 花样滑冰

个人简介

身高:1.52米

1998年冬奥会自由滑

1998年冬奥会自由滑

体重:41千克

标志动作:后外节环三周跳接后外节环三周跳triple loop--triple loop(世界上目前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不存周完成此跳跃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简介

14岁成为花样滑冰史上最年轻的女子冠军。随后不 到12个月,利平斯基赢得了奥运冠军,并退隐江湖。

主要成绩:

1998年第十八届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女单冠军

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亚军

1997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

世界花样滑冰系列赛冠军

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

笑对世界

利平斯基用她的纤纤小手将世界女子花样滑冰的技巧难度托 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又一个"神童"诞生了。1 9 9 7 年的世界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桂冠戴在一个年仅1 4 岁的小娃娃头上---利平斯基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冰上皇后,打破了挪威选手桑·赫尼亚保持了7 0 年的纪录。赫尼亚1 9 2 7 年成为世界冠军时仅1 4 岁1 0 个月1 2 天,而利平斯基此次夺冠的年龄为1 4 岁9 个月1 2 天。利平斯基的这个纪录将永留史册,因为国际滑联已规定今后1 5 岁以下选手不能参加世界锦标赛。

1 4 7 厘米的身高、3 5 公斤的体重使利平斯基在冰上身轻如燕,宛若一只快乐的小鸟飘然掠过。比赛时,她总是咧着大嘴憨笑,热情洋溢的活泼性格跃然脸上,深得裁判和观众的喜爱。

这个1 9 8 2 年出生的小女孩踉踉跄跄走上冰面后就如火箭般蹿升。9 岁获得美国花样滑冰少儿组全国冠军;1 9 9 6 年获得全美花样滑冰锦标赛季军、1 9 9 7 年荣获冠军;1 9 9 6 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名列第十五名;1 9 9 7 年夺冠。利平斯基只用几年时间就走完了常人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确切地说,她不是在走,而是在飞。

但"娃娃冰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花样滑冰发展趋势的争论。有人认为利平斯基的胜利似乎在暗示,难度将成为决定胜负的绝对因素,而这有悖于花样滑冰讲究难度技巧与艺术表现协调统一的传统的审美情趣。

力与美完满结合当然是最理想的境界。但十个裁判会有十种审美,而技术上的比较才易取得更广泛一致的认同,于是,大家不得不在难度上较劲儿。体操、跳水等众多打分项目的发展轨迹都已显示出这样的趋势,难度的突破意味着成功。

利平斯基的教练查拉汉正是长有一双审时度势的慧眼,他牵引利平斯基沿着难度的阶梯登上了世界顶峰。当得知9 岁的利平斯基就能脚踏辊轴冰鞋在大街上与男孩子们一起追风逐电,查拉汉就判定利平斯基具有超人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从此更加扬其所长。

利平斯基在冲击高难动作的艰苦历程中果然显示了非凡的天赋和得天独厚的年龄优势。在1 9 9 7 年3 月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她技惊四座,成功地完成了全部五种三周跳,率先攻克了后外三周跳连后外三周跳这个目前女子项目中难度最大的跳跃旋转动作。举世无双的高难度使她最终摘走桂冠。利平斯基用她的纤纤小手将世界女子花样滑冰的技巧难度托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比之下,利平斯基的艺术表现力显得有些稚气。毕竟,她还是个孩子,四肢还不够舒展,身体语汇还不够丰富。显然,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远比掌握三周跳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利平斯基每天要训练4 个小时,但她并未放松文化学习,训练后她还要跟三个家庭教师学习4 个小时。

利平斯基的心灵就像她的笑容般甜美。她喜爱小动物,家里养了5 只活泼的小狗。平时去全美各地巡回演出,她总是抽出时间去医院看望小病人。一次,一个身患绝症的小男孩失望地对她说:"我已到了世界末日。"这话对利平斯基触动极大。她在日记中写道:"往常训练时,如果一个跳跃动作没有成功,我就非常泄气,就如同世界末日来临般沮丧。但比起这个就要死亡的不幸的小男孩,我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感谢上帝,我是多么的幸运啊。"

小小的利平斯基已懂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她充满激情地拥抱生活。闲暇的时候,她喜欢和朋友逛商店。除了化妆品和衣服外,她经常精心挑选音乐C D 盘,为她的滑冰表演寻找最适合的配乐。

她爱看电影。尽管自己早已大名鼎鼎,可她还如她的同龄人一样是不折不扣的追星族。她心中的偶像是享誉国际影坛的美国英俊小生汤姆·克鲁斯

意大利通心粉和草莓冰激凌是利平斯基最喜爱的食物。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控制体重,利平斯基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无所顾忌地大吃大喝了。

紫色是利平斯基最喜爱的颜色,她参赛的服装大都是紫色。"因为,紫色可以使人显得成熟些?br>

3 月2 2 日,'9 7 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滑决赛揭晓。年仅1 4 岁的美国小将利平斯基夺得该项目冠军,上届冠军、美籍华人选手关颖珊获亚军,第三名是中国选手陈露。

冠军背后

在长野冬奥会上,15岁的利平斯基以其小巧的身材、精湛的技艺,在冰上表演了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裁判和观众,成为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花样滑冰冠军。关于利平斯基的故事,新闻界已经作过很多报道,下面要告诉你的是,这么年轻的奥运会冠军,她为这枚金牌付出了什么?在她成功的背后,谁在支持她??

长达12年的严格训练

通往奥运最高领奖台之路是漫长而且艰难的,在当今竞技运动已达高精尖水平的情况下,每一个冠军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至少用10年的努力才能达到技术的高峰。年仅15岁的利平斯基就已有了12年的严格训练,这真不可思议!?

利平斯基从3岁开始就对滑旱冰有特殊的兴趣,那时她是以玩心来接触这项运动的。父母亲给她买了双旱冰鞋,她就在家附近的空地滑来滑去,她胆大心细,学会很多比她大的男孩子才敢玩的动作,4岁就在地区少儿滑旱冰比赛中得了奖。有一次,父母带她到冰场上玩,她一踩上冰面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很快就把滑旱冰的动作和技巧用到滑冰上,而且特别喜欢这项运动。父母亲便给她聘请专业教练指导她滑冰。在三年里,利平斯基同时与旱冰鞋、冰刀鞋结下不解之缘,到她上学后,父母亲觉得小女儿要进行专业训练又要上学,没法两头兼顾,就让她选练自己喜爱的滑冰了。?

利平斯基的父母原来住在新泽西索维尔,1991年,父亲的工作由新泽西转到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他们一家便迁往得克萨斯苏克兰居住,但是整个得克萨斯没有合适的滑冰场,只有一家商场里面有一小块冰场,利平斯基就在这里继续练滑冰。顾客们往往被这个小女孩的舞姿所吸引,都围着看。利平斯基还要赶在8点以前到学校上学,从家里到冰场、从冰场到学校,路上都得花一个小时,这样,妈妈和她必须在凌晨3点钟就起床赶到她的教练那里训练。圣诞节前,商场把圣诞树放置在冰场中央,利平斯基便绕着圣诞树练习。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她一直坚持着训练,没有间断过一天。?

1993年夏季,利平斯基刚过11岁生日就开始了艰苦的专业训练生活,每天训练6个小时,一星期练6天,她不能去学校上学了,父母亲给她聘请私人教师,在训练之后给她上4个小时文化课,晚上再做两个小时作业。利平斯基对自己要求很严,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要做上百次,掌握一个新的动作要摔倒上百次,她从没有怨言,从不说"不"字。在学习上,她也严格要求自己,每门功课都是A,她最喜欢的是数学和生物。她的日程排得很紧,只有晚上吃饭时能和妈妈说说话,看一小会儿电视。?

父母亲给予她极大支持

利平斯基的父母结婚9年后,在1982年11月才生下这个女儿,小女儿给这个家庭带来极大的欢乐,但他们从不娇惯孩子。?

自从他们搬迁到得克萨斯后,利平斯基的训练因为没有合适的冰场而受到影响,随着她训练的水平越来越高,商场的冰场显然不是合适的场地。只有在德拉华才有冰场,那里离休斯敦2200公里远,母亲不可能每天开车接送。但是他们又不放心让女儿独自在德拉华寄宿,她还太小,生活上还得有人照顾。父母亲经过多次的协商后,作出了一个很难堪但是对他们却是唯一的选择,那就是父母亲分居,母亲带着女儿在德拉华住。?

一直到1995年,利平斯基和原来的教练分手,为了给她寻找一位好教练,母亲几乎跑遍了全美国,终于发现底特律的滑冰俱乐部教练卡拉汉最适合小女儿,卡拉汉是美国奥林匹克队花样滑冰教练,他还训练了美国男子单人冠军埃尔德里奇。这样,母亲和利平斯基又搬迁到底特律居住,她们和利平斯基的父亲仍然相距1500公里远,不过,父亲可以坐飞机来看望她们。?

为了培养女儿成材,利平斯基夫妇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在许多年里一直分居两地,这种情况在美国夫妻中是非常罕见的。?

他们在经济上的投入也相当可观。给女儿聘请滑冰教练、练芭蕾舞、请私人教师、做比赛服装,以及到各地参加比赛的费用,都是父母亲承担,仅在1995年的花费就达68000美元。?

母亲是她的守护神

不论利平斯基到哪儿,妈妈总是陪着她,妈妈原先是个职业女性,自从生下小女儿后,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女儿身上,也把她的最伟大的母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

从女儿开始练滑冰起,妈妈总是开车接送她去训练。妈妈最了解女儿的个性,所以也和教练一起挑选适合女儿的配乐,妈妈还要给她准备比赛服装、准备三餐。女儿训练时,妈妈便坐在一边看着。女儿在冰上摔倒几百次,母亲很是心疼,但是她总是鼓励女儿再试一次。?

美国花样滑冰比赛常在各地举行,妈妈总是不放过让女儿锻炼的机会,又要操心为她安排旅程、准备行李,连女儿该穿什么比赛服装,她都想得很周到,而且还陪着女儿辗转各地去参赛。利平斯基在放弃滑旱冰之前,这个项目已累计得过各种奖牌50枚,从事滑冰训练后,参加各种大小比赛也有几十次,这些奖牌都浸透了母亲的爱和关怀。

妈妈还是利平斯基最准点的闹钟,什么时候该叫醒女儿,妈妈从不会耽误,任何时候都让女儿准时训练、准时学习。妈妈为一个冠军的诞生默默地做着各种琐碎的事,她还要时时惦记远方的丈夫,没有妈妈的奉献,利平斯基就成不了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