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高壓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副熱帶高氣壓帶,簡稱「副高」,是在熱帶與溫帶之間的副熱帶地區存在着一條高壓帶。副熱帶高壓帶上既有乾旱地帶又有全球雨量最為豐沛的季風區,使副熱帶成為全球天氣氣候最為多變、洪澇乾旱最為頻發的地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常年存在,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系統。在夏季,它的範圍幾乎可占整個北半球面積的1/5到1/4,強度很大。不過在冬季,它的強度和範圍都會變小。 副熱帶高氣壓帶主要盤踞在我國華南、江南、江淮、黃淮等東部季風區。鼎盛時期,其勢力還擴張到西南地區東部和西北地區東南部。副高,是極具個性的雨熱「大導演」,雨帶的變化、高溫的持續、颱風的走向,大多數的天氣變化都與其形影不離。 可以根據「副高」的北進南退來大致確定主雨帶的位置:每年公曆5月上旬至6月下旬,「副高」的位置大約在北緯15°至20°,雨帶通常位於我國華南地區;6月中旬至7月下旬,「副高」西伸北進到北緯20°至25°,雨帶也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日本南部,形成長達1個月之久的梅雨季節;7月至8月,「副高」進一步北進到北緯25°至30°,將雨帶北推到我國華北、東北地區;9月,隨着「副高」逐漸南退。 [1]
副高簡介
副熱帶高氣壓帶(圖1)副熱帶高壓帶,是指處在熱帶和溫帶之間的副熱帶地區存在着一條高壓帶,人們常稱之為「副高」。副熱帶高壓帶是一條環繞全球的乾旱帶,集中了世界上絕大部分沙漠區域。然而,在這條乾旱帶上又點綴着若干個全球雨量最為豐沛的季風區,使副熱帶成為全球天氣氣候最為多變、洪澇乾旱最為頻發的地帶
成因
副熱帶高氣壓帶(圖3)副熱帶高壓介於熱帶和溫帶之間,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區的稱為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在10~40°N之間活動。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乾旱少雨。冬季,副熱帶高壓移向低緯,本氣候區西風帶氣旋活動頻繁,降水豐富,同時因西風從冬季較溫暖的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上吹來,氣候溫和濕潤。
氣候特點
氣壓帶與降水的關係一般認為,高氣壓帶控制下,降水機會少,低氣壓帶控制下,降水的機會多。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機會少。原因是氣流下沉,溫度越來越高,不利於水汽握結。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的機會多。原因是:氣流上升,氣阻逐漸降低,便於水汽的凝結。 我國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如下。在副高的不同部位,出現的天氣情況是各不相同的。在副高區內,天氣一般晴朗,所以,當它長期控制某一地區時,往往會造成該地區的長期高溫乾旱,但當條件適當時,也會出現局部性的雷陣雨;在副高的南側,是颱風頻繁活動的地區,在它的東風氣流里,常有東風波形成並向西移動,影響黔桂以東、長江以南地區,發生雷陣雨和暴雨天氣;在副高的北側和西北側,由於西部的偏南氣流從海上帶來大量的水汽,當遇有西風帶低壓槽或低渦等天氣系統時,會產生大範圍的雨帶。 由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由於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空氣漸重,在距地面4~8公里處大量聚集,轉向南北方向擴散運動,同時還受重力影響,故氣流邊前進,邊下沉,各在南北緯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氣增多,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它是因為空氣聚積,由動力原因形成的,屬暖性高壓。 副高帶會對它所控制的地區的氣溫造成影響。首先,赤道低壓屬熱力低壓,副熱帶高壓屬動力高壓,副極地低壓屬動力低壓,極地高壓屬熱力高壓。 由「熱低壓」產生的赤道低壓使氣流從赤道上升到高空,並向極地高壓流動。高空氣流不考慮與地面的摩擦,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垂直氣流方向向右,南半球相反)的影響下,最終,在緯度30度附近氣流方向與緯線平行,阻礙了氣流運動,導致空氣發生聚集並下沉,由此形成一個動力高壓--副高。由於副高緯度較低,且空氣下沉導致降雨稀少,所以副高溫度較高。 從赤道地區上空源源不斷流來的大氣,堆聚下沉,使近地面大氣密度增大,氣壓增高,從而形成高壓帶。屬動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壓。由於受海陸分布的影響,在夏季,副熱帶高壓帶常被大陸熱低壓切斷,僅保留在海洋上。
參考文獻
- ↑ 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的氣候特徵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