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功德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功德寺

圖片來自xuite

功德寺,位於今中國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功德寺1號,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歷史

功德寺原名大承天護聖寺,位於瓮山泊(即今頤和園昆明湖)西北岸邊。大承天護聖寺建於元朝天曆二年(1329年),元朝朝廷曾經「發衛卒三千助大承天護聖寺工役」,並且將大量籍沒的資產、田地賜給該寺作為永業,布達實哩皇后也資助該寺五萬兩銀。寺內建有行宮,為元朝皇帝駐蹕之所,並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寺前的湖中建有三台,傳說是元朝皇帝的釣台。元朝至正初年,該寺毀於火災,隨後重修。1980年代初,曾在該寺寺址前的稻田中出土了元代漢白玉欄板、望柱以及建築基礎,文物部門推測其正是寺前釣台的遺址。大承天護聖寺是元朝該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大承天護聖寺重修,更名為「功德寺」,仍建有行宮,明朝宣德帝嘉靖帝均曾在此駐蹕。嘉靖年間以後,功德寺轉衰。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功德寺奉敕重修。乾隆帝清漪園時也去功德寺拈香。功德寺是清朝北京9座滿族藏傳佛教寺廟之一,且由理藩院管理。

清末民初時,功德寺逐漸敗落。中華民國時期,該寺改為學校。釋妙舟《蒙藏佛教史》載,「現改為學校。寺內僧眾額定二十二名,移居海甸陳府太平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寺址成為玉泉山中學的校址。21世紀初開始,寺址上為「海淀區學校後勤管理中心」,該中心的門牌號為海淀區青龍橋功德寺1號,位於玉泉山路北側。如今,功德寺的建築物已無存。

功德寺山門前原有兩隻石獸,其中一隻原留在地面上,後被遷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2000年代,在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在功德寺寺址上進行的施工中,挖掘出埋於地下的另一隻石獸,以及功德寺山門門額(上有乾隆帝御筆所題「敕重建古剎功德寺」)、山門拱券石、乾隆帝題詩的御製碑及雕龍碑首等等,這些挖掘出來的石刻均放在寺址院落內。

2015年,海淀區計劃啟動「玉泉山和頤和園之間」(簡稱「兩山片區」)的園外園一期工程,位於該區域內的功德寺,未來有望恢復山門等遺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