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原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動態原理是中國的經濟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動態原理認為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共同達到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管理的要素人、財、物、時間和信息等,都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並隨着時空的運動而發展、變化。管理的動態原理體現在管理的主體、管理的對象、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的動態變化上,同時,組織的目標以至管理的目標也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因此有效的管理是一種隨機制宜,因情況而調整的管理。動態管理原理要求管理者應不斷更新觀念,避免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思想和方法,不能憑主觀臆斷行事。
動態原理體現的原則
(一)動態適應原則
即以不斷變化的管理行為與手段去能動地適應不斷變化着的環境與情景,實現主客觀之間的動態適應與協調。
(二)彈性原則
即在制定計劃與對策的過程中,必須留有充分的餘地,保有必要彈性,以保證在會見出現變化後仍能較好地適應環境,實現目標。
(三)反饋原則
即充分發揮信息作用,運用有關實際管理系統運行信息的反饋,靈敏、正確、及時、有效地進行調整與控制,以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動態原理在管理中的應用
1.彈性管理
什麼是彈性管理?彈性,是一個物理概念,它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形變的恢復能力。從管理系統的角度看彈性,它是指管理在客觀環境作用下為達到管理目標的應變能力。例如,企業的管理組織結構、制度、程序、標準等,它既要有空間上的一定伸縮幅度,以便及時適應複雜環境的變化,同時又要隨着時間的推移進行適度調節和修正。通過這種動態管理增強應變能力,以達到預定的管理目標。
管理之所以需要彈性,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管理活動所涉及的因素是眾多的和複雜的。在複雜的因素麵前,管理者的決策不可能十分完備和準確,信息的反饋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及時,決策和指令會由於情況的改變而出現變故。在一個較大的管理系統所涉及到的眾多因素麵前,人們的認識不可能全部地把握它們。即使注意了主要因素,卻難以百分之百地抓住次要因素,有時就會因為忽視了一個因素而導致全面的失敗。正由於管理是行動的科學,它有後果問題,管理從一開始就應保持可調節性,謹防在忽略的問題上翻船。因此,管理必須留有餘地。
其次,管理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由於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管理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不僅因為管理的因素多,而且由於管理是人的社會活動,人的思維活動是多變的。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某種管理的方法,可能適應一種情況,但不一定適應另一種情況。
再次,管理是各種因素的合力,需要綜合平衡,但往往在實踐中不可能達到最佳平衡,這就需要留有可供調節的餘地。
從上述分析來看,「留有餘地」是管理彈性的一個重要特徵,它表明在一定彈性限度之內有一個彈性範圍。根據這個範圍,可以將管理彈性分為局部彈性和整體彈性。所謂局部彈性,是指任何一類管理必須在一系列環節上保持可以調節的彈性,特別在重要的關鍵環節上要保持足夠的餘地;所謂整體彈性是指整個管理系統的可塑性或適應能力。整體彈性是建立在局部彈性的基礎之上的,有了局部彈性,才有整體彈性。實行彈性管理的作用就在於:一方面是使組織系統內的各環節能在一定餘地內自我調整、自我管理以加強整體配合,另一方面,是使組織系統整體能隨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在一定餘地內自我調整以具有適應性。
實施彈性管理,管理者需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研究「彈性工作時間制」和「彈性工資」等具體內容,以提高組織員工的積極性,但更為重要的是應將彈性管理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中去。具體來講,在計劃階段,要求整個計劃應具有應變能力。制定計劃時,要在行動方案、計劃指標上保持適當的可調節度,以利於各要素能自行調整、補充、配合和完善;實施計劃時,要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及時地對計劃進行修正和完善,並採取必要的措施,確保計劃順利進行。在組織工作階段,注意在組織結構設計和人員配備上要保持一定的彈性。在集權與分權、直線與參謀、穩定與變革等關係上,都應保持一定的彈性。在決策階段上,管理者要做好科學預測,儘可能多地列出可供選擇的方案,靈活機動地作出科學決斷。在控制的各個環節,尤其是關鍵環節,要保持可塑性或可調性,注意工作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只有這樣將彈性管理落實到實處,才能更好地推動動態管理。
2.權變管理
所謂權變,就是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勢制宜,根據條件變化,隨機應變。權變管理則是指管理者根據組織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來確定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以實現有效管理。
權變管理所要研究的重點主要體現兩點:一方面,體現在組織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組織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各分系統內與各分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確定關係模式即各變量的形態,最終目的在於提出最適宜於具體情況的組織設計和管理行為。另一方面,體現在領導方式方面,認為不存在着一種普遍適用的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領導方式,一切以組織的任務,個人與團體行為的特點以及領導者與職工的關係而定。
權變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徵是靈活適應性。人們在實踐中經常發現,一種管理思想或方法,在某個環境下是有效的,而在另一個環境中並不一定是有效的,甚至帶來較大的負面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講,管理的成效取決於組織管理者對環境以及與管理對象之間的適應性。因此,管理者必須樹立權變觀念,從思想上明確管理的環境、對象和目的都可能在發展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促使管理者在管理的動態的管理過程中因情而異,權變定奪。例如,它可以幫助管理者提出適用於某些環境和技術條件的組織設計方案;它可以幫助管理者確定適宜的領導風格以及實行組織變革和改良的最切實的方法等等。雖然權變觀念並不能為管理一切組織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則,但是可以為在具體情況下的組織診斷和管理行動提出重大的指導方針。因此,管理者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權變控制能力,增強權變意識,儘可能考慮到各種有關的變動因素,並以此來決定採取什麼樣管理方式,這對組織的長遠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3.創新管理
組織的發展的是一個動態過程。要使這個過程不斷地持續下去,組織就不能停止創新。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組織的發展與競爭優勢更取決於組織的創新能力,可以講不創新,就意味着滅亡,創新已成為組織發展壯大過程中的關鍵性因素。
實行創新管理是組織競爭的取勝之道。而構建創新管理體系,則是保證創新管理有效進行的前提。創新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觀念創新是組織的生命之源。組織管理者只有樹立創新意識,發揚創新精神,才能使組織保持活力。如:海爾企業追求卓越的創新意識,使其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成為「中國造」的代名詞。其創新意識主要有:一是形成先賣信譽後賣產品的品牌意識,即:產品不僅有知名度和信譽度,還必須有美譽度——消費者有口皆碑,為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創造條件。二是樹立有缺陷的產品等於廢品的質量意識,這就是說有缺陷的產品不存在着等級問題。而按常規,有缺陷的產品可分為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出廠銷售。海爾員工反其道而行之,曾以砸爛76台有缺陷的冰箱為代價,樹立了零缺陷的質量意識,使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三是強調用戶永遠是對的與星級服務的服務意識,即:以用戶滿意為目的 , 使用戶放心、安心、舒心。為此,海爾實施了「心橋服務工程」——在全國29個城市設有統一的諮詢電話,實行24小時服務。用戶只需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得到海爾產品在開發、製造、售前、售中、售後、回訪6個環節的問題的詳細解答。這種不斷追求卓越的創新意識,促成了海爾企業名牌戰略的形成,為海爾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技術創新是組織競爭的主要形式。實行技術創新,就必須關注市場與技術結合的過程。技術創新就是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提出,經過研究與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到市場推廣應用等一系列活動組成的完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創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數實踐證明:「 生產一代、試製一代、預研一代、構思一代」的產品創新策略,是許多企業在競爭中致勝的法寶。一般而言,產品創新的基礎是市場和工藝設備,市場需求是產品創新的起因,產品的生命周期對於產品創新具有較大的刺激作用,而研究開發,實行技術創新則是產品創新的的關鍵。顯然,企業要實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就必須依賴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因此,實行人才資源的優化組合,完善人才的開發機制,對企業的戰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制度創新是組織發展的動力。由於制度具有整合功能,能夠幫助管理者實現資金、人才和技術要素的互動與集成,因而它在整個創新體系中居於基礎和保證地位。所謂制度創新,是指對一切現存原則、規範、限制等方面的揚棄和改革,以適應組織面臨的新情況。它實際上是引入一項新的制度安排來代替原來的制度,推動組織的發展。創新是制度發展的本質特性和內在要求,任何一個組織的制度規定要反映制度對象變化的新內容,隨其變化而得到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通過隨時跟蹤對象,對那些過時的、不適應對象的制度安排要進行變革和重新設計,而這些需要通過制度創新的方式來完成。就企業制度創新來講,它包括企業產權制度創新、企業領導制度創新和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等。其中,企業領導制度的創新是企業制度創新的核心。因此,在企業內部完善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的企業產權制度,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這樣一種權力、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運作的新機制,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隨着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控制權將發生知識化的演變,如何將知識、效率和對管理權進行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決策權結合在一起,仍是制度創新的中心內容。因此,制度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仍需不斷地追尋和探究。
管理創新是組織的中心環節。管理創新是以管理者為主體,有效整合組織資源,使管理工作處於動態協調之中的活動總稱。管理創新是創新活動的綜合體現,這是因為現代企業的創新活動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集體活動,必然面臨着相應的管理問題,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制度創新,都取決於管理創新。首先,管理創新要求管理者改變重維持、輕創新的觀念,從自身的角度認識管理職能發展的核心在於創新,在管理活動中追求與眾不同,追求制度規範與現存社會生活的最佳配合。其次,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實現的保證。因為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促使技術人員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方法。再次,管理創新為制度創新提供組織保障。因為制度創新的過程,必然伴隨着一個不斷改進和加強管理,逐步實現管理科學化的過程。又由於制度創新凝聚了管理決策者的智慧,管理者為了保證制度創新活動的有效展開,必定調整組織內部的資源,為制度創新提供組織保障。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