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勃洛姆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勃洛姆堡

维尔纳·爱德华·弗里茨·冯·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1878年9月2日-1946年3月14日),又译布隆伯格,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纳粹德国-长、武装部队总司令。

他在1904年进入军事学院,1907年毕业,1908年进入参谋部。在一次大战时,他在西线有特出表现,因而获颁蓝马克斯勋章

他在一战结束后继续在陆军任职,1920年升为中校,1925年升为上校,1928年升为少将,1929年升为中将。1933年1月升为步兵上将,1933年8月升为一级上将。自1933年1月至1937年11月任希特勒的-长,任内协助希特勒扩军。1934年,陆军与统领冲锋队的罗姆之间的不和逐渐升温,在勃洛姆堡的压力下,希特勒不欲因得罪陆军而被总统兴登堡罢免,决定整肃冲锋队,罗姆与一些冲锋队高层成员在长刀之夜事件中被处决。勃洛姆堡在1935年兼任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1936年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

在1937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勃洛姆堡不同意希特勒的战争计划。1938年勃洛姆堡再婚,新娘是他的廿余岁秘书,有人向盖世太保及戈林告密,说新娘子以前做过伎女。戈林把此事转告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勃洛姆堡取消该段婚姻,被勃洛姆堡拒绝。勃洛姆堡因此事在1938年1月辞去他在军中的所有职务,其后没有再被希特勒起用。他在1945年被盟军拘捕,1946年3月于扣留期间在纽伦堡的监狱中病逝。[1]

人物经历

青年时期

维尔纳·冯·勃洛姆堡(Walter von Blomberg,1878.9.2-1946)出生于波美拉尼亚的施塔加德一个贵族军人家庭。他的父亲艾米尔-冯-勃洛姆堡曾以上校军衔在第二帝国的军队中服役。他的叔叔赫尔曼-冯-勃洛姆堡将军被誉为普鲁士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

1891年,13岁的勃洛姆堡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开始接触严格正规的普鲁士军事教育,其后他在本斯贝格的初级军官学校和格罗斯利希菲尔的高级军官学校里一直成绩优良,而且“他爱好体育,并在掌握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才能”。

1897年3月,18岁的勃洛姆堡正式加人了威廉二世的陆军,成为一名步兵军官。随后他被派往驻汉诺威的轻步兵第73团先后出任见习军官和营副官。在一线部队几年时间里他表现优异,这使他获得了去柏林战争学院深造的机会。

1907年5月18日,毕业前夕的勃洛姆堡被提升为中尉。几个月后,由于他的杰出才智,他被上调到陆军总参谋部,在这里,他扎实的专业知识,待人接物的热诚与处世的干练以及求精求新的态度,使他发挥了良好的工作效能。同时这也获得了上级对他的首肯——1911年3月20日,他被晋升为上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很多陆军总参谋部的军官一样,他被下放分配到第19后备师出任主管作战的参谋。战争初期,他随这个师(该师当时隶属于第2集团军第10后备军)参加了马恩河战役。

1916年3月22日他晋升少校。7月,任第18后备军作战处长。半年后,他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部主管作战的首席参谋官,在这期间,他达到了他在一战时军事生涯的辉煌顶点——因在1918年的希明达姆攻势中的出色表现,1918年6月3日,他荣膺第二帝国时期的最高级别军事勋章——功勋勋章(蓝马克斯勋章)。

战争结束后,勃洛姆堡被继续留在10万国防军中服役,与那些在战后被削职降衔的同僚比起来,勃洛姆堡是一个幸运儿,在1920年12月18日被晋升为中校。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在战时出众的军事才能显然也获得了上司的青睐。

1921年,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国防军第5师的参谋长,3年后,他被上调到国防部部队局出任第4处——陆军训练处处长,这个任命对于勃洛姆堡甚至整个德国国防军今后的命运都是具有决定性的。1925年4月1日,晋升上校。

此后的10年时间里,勃洛姆堡开始平步青云直至最终爬上陆军元帅的宝座,而曾经在一战后期对德国进行过“无声的独裁”的德国国防军则从此开始丧失其职业独立性并最终可悲的沦为希特勒的战争工具。

短短2年后,他接替离职的格奥尔格·韦策尔将军出任部队局局长(在魏玛时代,由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原来的陆军总参谋部被解散,部队局实际行使原总参谋部的部分职能)。在当时的魏玛国防军高层,这位新任部队局局长可以算是一个“新新人类”,与他的很多前任和同僚封建保守的思想比起来,勃洛姆堡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他对将来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不仅要能运用陆军实施陆上作战,而且还需考虑空中和海上作战。能达到这种认识水平的,在当时的总参谋部军官中并不多见。在他任部队局局长期间,他还对苏联和匈牙利作了一次广泛的旅行考察。

1928年4月1日,他晋升为少将。不过,勃洛姆堡明显的民主倾向并不是都欢迎的,势必会受到军内保守势力的排挤,尤其是他与大权在握的国防部长办公厅主任施莱彻尔将军的恶劣关系最终导致了他的下台。

1929年10月1日,晋升为中将的勃洛姆堡不得不暂时离开国防部,他与哈麦施坦因将军(后来晋升至大将)办理过交接后,赴东普鲁士出任第一军区中将司令(同时他兼任第1师师长),在哥尼斯堡他遇上了两个对他的政治倾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他的新任参谋长赖歇瑙上校(未来的陆军元帅)和第一军区军区牧师莫勒(未来的国家主教),这两人在希特勒执政前就是纳粹的铁杆支持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勃洛姆堡开始渐渐接受纳粹的思想,甚至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前途是有希望的。

1932年,勃洛姆堡担任了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德国军方的首席代表,虽然他个人并不喜欢这个任务,但他凭借出众的谈判技术和社交能力,卓越的语言天才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在裁军谈判中有着十分杰出的表现。

纳粹时期

1933年1月,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而勃洛姆堡则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同时被提升为步兵上将。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根据魏玛宪法,内阁的国防部长是禁止现役军人出任的,1932年,施莱彻尔在出任弗朗茨·冯·巴本内阁的国防部长时都是先辞去军职的。但勃洛姆堡却是一个例外,他被兴登堡特许以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出任国防部长。而且,在8月31日被晋升为大将军衔。兴登堡这样做,主要是想利用勃洛姆堡的军职在内阁中平衡希特勒的势力。然而,兴登堡却打错了算盘,在赖歇瑙的影响下,勃洛姆堡已经成为一位纳粹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向军方宣布将重整德国军备,这自然取得了军方的支持,随后在1934年6月30日的“长刀之夜”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为国防军剪除了心腹大患,更是博得了军方的欢心。

1934年8月,兴登堡元帅去世不久,他命令国防军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勃洛姆堡这种违背当时仍然有效的魏玛宪法的行为此后被很多国防军将领所谴责,认为这是他在拿整个国防军去向希特勒献媚并最终铸成了毁灭国防军的一次大错,后来的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大将称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希特勒则对此欢欣不已,还写了一封亲笔信去感谢这位国防部长:“国防军的官兵既然效忠于我所领导的新国家,我必定随时负责保证国防军的存在与不可侵犯,以实践逝世的元帅(指兴登堡)的遗嘱,并不违背我对保证军队为国家唯一武力的承诺。”

勃洛姆堡当时竟然相信了这个无耻政客的承诺,不知道他后来看到SS的大规模发展时,内心作何感想?正如贝克大将所言,这一天不仅是他,勃洛姆堡“最为黑暗的一天”,也是国防军“最为黑暗的一天”,自此国防军被誓言所束缚,牢牢被捆在纳粹的战车上,缓缓的驶向毁灭的深渊。

1935年3月,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陆军将扩编为36个师,并将恢复一战时期的陆军总参谋部。不久,国防部也进行了大规模改组,国防部改编为战争部,勃洛姆堡的官衔也由“国防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变为“战争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另外为对抗独立性越来越强的陆军总司令部和总参,勃洛姆堡下令增设了一个新的机构——国防军局,由跟随他多年的心腹爱将赖歇瑙少将出任局长。 随着扩军的深入进行,勃洛姆堡开始着手进行对武装部队高层指挥系统的改造,前面已经介绍过勃洛姆堡治军理念,他认为将来现代战争指导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式,过去只由陆上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国防军需要有一个三军统合的领导体系,实际上就是要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军总司令部,而不是现在的三军各自为政,仅能进行表面上的松散合作。但这样的改革势必会触及类似空军总司令戈林这样的纳粹新贵的利益。在戈林看来,空军是他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筹码,削弱军种总司令的权威从而加强国防军高层的中央集权对他而言是无法容忍的。陆军方面的高层也对这样的改革有强烈的抵触,陆总和总参的老派将领们大多是“陆战制胜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表示如果爆发战争仅需陆军就可独自解决,勃洛姆堡的改革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多余的。虽然勃洛姆堡的改革因为重重阻挠而未能实施,但他在德军扩充军备过程所表现出的不遗余力仍然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和信任。 1936年4月20日,在希特勒生日的当天,58岁的勃洛姆堡被擢升为陆军元帅,他成为了一战后德国国防军中被授予元帅军衔的第一人,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在此后的一年中,他成了希特勒政权里的红人:1937年6月,他甚至得到希特勒的委派,代表希特勒前往英国出席英王乔治六世的登基仪式。

在勃洛姆堡登上他权力顶峰的同时,他在军事问题上的谨小慎微也开始渐渐引起希特勒的不满,早在1936年3月希特勒下令国防军开进莱因兰非军事区的时候,他就对希特勒的这种冒险举动提出了警告。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招集战争部长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里奇、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部长牛赖特在总理府开会,向他们宣布了他的远期战争计划并要在近期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侵略行动的企图。(这一天被认为是决定德国将踏上侵略道路的一天,在会议中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坦白了他的战争野心,这次会议的内容由在场的希特勒的陆军副官霍斯巴赫上校——后来官至步兵上将——所记录,因此也被称为霍斯巴赫备忘录)在会议中,勃洛姆堡在弗里奇的支持下提出了战争将会遭到西方列强联手干涉的警告,因此他和弗里奇都对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企图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这令希特勒极为震怒,他认识到必须及早把勃洛姆堡和弗里奇轰下台,重新换一个顺从的军队首脑。否则,他们两人迟早将会成为他发动侵略战争的绊脚石。不久,勃洛姆堡的婚姻丑闻给了希特勒这个机会。

自从1932年勃洛姆堡的妻子赫尔米希去世后,他一直过着鳏夫的生活。但5年后,他很快就和他的秘书格鲁恩小姐坠入爱河并准备结婚。然而,勃洛姆堡也清楚,他和出身平民的格鲁恩结婚肯定会遭到思想保守的军官团的反对。为此,他想办法找来希特勒和戈林来做他的证婚人,以此来封住军官团的嘴。

1938年1月12日,他与爱娃·格鲁恩在战争部大厅内举行了平民婚礼。随后,勃洛姆堡就带着新婚的妻子去意大利度蜜月去了。婚礼的证婚人希特勒和戈林或许当时没想到,这桩勃洛姆堡的喜事给了他们除掉他的天赐良机。

在勃洛姆堡度蜜月期间,柏林警察局长赫尔道夫发现了一份记载着元帅新夫人爱娃·格鲁恩曾经做过妓女的档案,他立即将这份档案交给了国防军局局长,勃洛姆堡的亲家——凯特尔炮兵上将,希望他能够妥善处理。凯特尔在得到这份关乎他上司命运的档案后,因为害怕因包庇勃洛姆堡而开罪纳粹党和党卫军,影响自己的前程,所以把档案交给了戈林。觊觎勃洛姆堡帅位已久的戈林很快就向希特勒告了密,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的元帅欺骗了他,还让他去做证婚人,把他当作傻子。

这个消息也使军官团彻底抛弃了勃洛姆堡,陆军参谋长贝克曾对凯特尔说:“不能容忍一个陆军元帅和一个婊子结婚。”很快,1月25日,勃洛姆堡便被希特勒就职并被迫退役。这位显赫一时的陆军元帅就这样在陆军名录中被永远划去了,突然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之中。

勃洛姆堡退休后,希特勒再也没有任命继任者,而是由他自己亲自兼任国防军总司令,同时,他还对勃洛姆堡的战争部进行了重新改组,成立了新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改组的结果使得原来权倾一时的战争部被削权降格,退化成了仅对希特勒负责的一个参谋部。

退休后的勃洛姆堡只能携妻黯然隐居到巴伐利亚的维西小村,眼看着他亲手扩充起来的国防军一步步走向毁灭(这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 1945年德国战败后,勃洛姆堡被盟军逮捕,1946年3月14日,他在纽伦堡的美军监狱中因心脏病病逝。

历史评价

对于早期德国扩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位元帅并未实质性的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早于战争爆发前就因“与妓女通婚”、“弗立契(瓦尔纳·冯·弗立契)事件”被希特勒解除了职务,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再被启用担当任何军职,不过其个人能力仍旧得到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褒奖。但也正是因为勃洛姆堡早期及对纳粹政权的百般纵容与妥协,间接的助长了希特勒不断膨胀的个人野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