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相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相鎮地處運城市正北部,地處鳴條崗西端,涑水河南畔。距市區15公里,南風大道段至運(運城)稷(稷山)一級公路南北橫貫,交通便利。

鎮情概況

北相鎮地處運城市正北部,地處鳴條崗西端,涑水河南畔。距市區15公里,南風大道段至運(運城)稷(稷山)一級公路南北橫貫,交通便利。歷史上我鎮盛產的相栆曾作為貢品上貢皇帝,素以棗鄉聞名遐邇。鎮域面積約60餘平方公里。轄北相,南相,曹允,王桐,北任留,南任留,滕家卓,古上,東任留,侯家卓自治莊,麻家卓,張村,李村,陳邵,東古,西古村。古南莊,東翟底,店上,相莊,寨莊,西曲馬,東曲馬,楊包,東張賀,西張賀,振新莊計28個村委會。常住人口32551人(2017年) 。全鎮耕地面積62.74平方公里。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5578 元。鹽湖科技工業園和鹽湖文化產業園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均在我鎮境內建設。

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鎮委鎮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鎮域實際和區位優勢,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以着力優化"三園"建設環境為載體,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鎮域經濟,發展現代化設施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奮力打造綠色北相、生態北相、富裕北相、和諧北相;作為我區建設經濟發展較快的集中區域的主要載體和鹽湖工業園,文化產業園和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開發建設的前沿陣地,2003年以來我們先後為三園建設徵用或流轉王桐、曹允、楊包、東曲馬、南相、南任留、西曲馬、東張賀、西張賀、北任留、麻家卓、北相、西古、李村、陳邵、古南莊十六個村土地16116畝。通過努力組織協調,較好的解決了失地村民的就業和生活問題,真正做到他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生活有保障;作為全市舊村改造示範點的曹允村新農村安居工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指導下,A區建設的拆遷工作開展順利,有序進行;三支隊伍管理長效機製得到落實,人居環境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四大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即以曹允、王桐等村為主的中部6村小城鎮建設區,主要是圍繞工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重點發展為之配套的以服務業為主的二三產業區。二是以古上、南任留為龍頭的東部10村,發展城郊型農家樂旅遊產業及高酸蘋果基地,形成的東部特色經濟區。三是以振新莊、西張賀為中心的西部4村形成的養雞、宰羊為主的養殖、屠宰經濟區。四是以東古、西古村、相莊為中心的8個村,發揮傳統產業優勢,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相棗基地,形成的北部蔬菜及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區。[1]

鎮名來源

北相鎮,古名相城,春秋時晉大夫里克被殺,其妻司城氏攜少子季友避居相城,為相氏,古為相里,亦日相鎮,後村一分為二,名為北相鎮。

建置沿革

北相鎮地處運城市鹽湖區正北部,距市區15公里。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從安邑縣分出,為興樂縣治,七年後復併入安邑,1958年始稱曙光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北相鎮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北相鎮。轄區共有28個行政村,分別為北相、南相、曹允、王桐、北任留、南任留、東任留、麻家卓、滕家卓、侯家卓、自治莊、古上、張村、李村、陳邵、古南莊、東古、西古村、東翟底、店上、相莊、寨莊、東曲馬、西曲馬、東張賀、西張賀、楊包、振新莊。

環境資源

北相鎮位於鳴條崗西端,涑水河南畔。東依鹽湖區馮村鄉,陶村鎮,安邑辦事處,西鄰臨猗縣楚候鄉,南依姚孟辦事處,北鄰泓芝驛鎮。境內有運泓路,運稷路橫貫南北,又有舜王路橫穿東西,交通便利。全鎮面積60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鎮域人口3.5萬人,鎮區人口0.8萬人(其中2008年0.65萬人,2009年0.75萬人,2010年0.8萬人逐年遞增)。轄區28個行政村,109個居民組。歷史上盛產的相棗曾作為貢品上貢皇帝,故以棗鄉聞名遐爾。境內鳴條崗西端有肅穆的辛亥革命烈士李歧山和著名文學家、戲劇家、翻譯家李健吾先生的故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着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讚。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厘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台,歷山耕稼之跡如故。"現有農業人口35100人,耕地面積69584畝,南北長 公里,東西寬 公里,國土面積60平方公里。2003年以來,鹽湖工業園、文化產業園、鹽湖現代農業示範園相繼在北相鎮境內建設實施,已初具規模。;[2]

經濟發展

北相鎮是鹽湖區主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二、三產業全面發展,2010年鎮生產總值4.6億元,社會總產值2.5億元,財政收入400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0元,比2009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78元,同比增長18%,其中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50元,2009年人均純收入4724元,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578元,呈逐年遞增趨勢。境內有鹽湖工業園、文化產業園、設施農業園等三大園區建設。入駐企業70餘家,年生產總值達25億元。運城衛校、運城大學、運城師範學院,文化館、圖書館、少年宮各項公共設施已建成投入使用。4A級舜帝陵景區,吸引四海賓客前來遊玩,三大園區的建設,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大大推動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3]

社會狀況

全鎮共有小學5所,中學1所。鎮衛生院在2009年達到甲級標準。全鎮實現了村級衛生所全覆蓋,村村有衛生所,100%的農民參加了醫療合作。村村實現有舞台、有農家書屋、有文化活動中心、有健身園,有基層組織活動陣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