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露脊海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露脊海豚 |
中文名: 北露脊海豚 |
北露脊海豚(學名:Lissodelphis borealis)體型細長,向尾部漸尖似鰻。喙短而尖,喙長為喙寬的2.18倍,下顎略長於上顎。前額和緩斜傾,額隆不明顯。除腹部有細長的簞形白色區外,全身大致呈黑色。下顎前端白色。腹部白色區在兩鰭肢間較寬,至臍變窄,到肛門及生殖裂處又增寬。無背鰭或脊,鰭肢小而彎曲,尾葉稍微突起。雌性和雄性有相同體形和色彩圖案,唯一性狀差異是雄性體重較大、身體更長。該種成體的平均長度在211~238厘米。[1]
主要分布於北緯30°~50°間的溫帶太平洋水域,範圍從日本、千島群島到哥倫比亞和加利福尼亞。喜群居,常百餘頭為群。春季多向北和離岸移動,秋季向南和近岸運動,水溫高於15℃的暖水域很少發現。游速較快,喜食烏賊。北海露脊豚經常會與太平洋斑紋海豚、里氏海豚與短肢領航鯨等其他的鯨豚類共游。
北露脊海豚是北太平洋唯一沒有背鰭的海豚,因此不可能會與其他的鯨豚類動物混淆。雖然在海上可能看似全黑,但是身上明顯的黑白圖案非常獨特。儘管如此,因為可能是所有鯨豚類中皮膚最光滑者,而且又經常進行平緩、小角度的飛躍遊行,所以可能會被誤認為海獅或海狗。北露脊海豚得名於體型較大、沒長背鰭的北露脊鯨。
形態特徵
下顎比上顎長。下顎尖端後方有白色斑塊。嘴喙窄短,嘴喙與前額間有明顯的凹溝。頭部狹窄。前額和緩斜傾。胸鰭小而細長,胸鰭末端尖銳。白色的胸部色塊以線條狀延伸至尾鰭(有個體差異),黑白部位之間的界限很明顯;肚臍部位的白色帶面積以雄性較大。無背鰭。背部與體側呈黑色,有時會有棕色光澤。尾干狹窄。尾鰭狹窄,尾鰭腹面以白色為主,末端尖銳,外緣向內凹;尾鰭中央缺刻明顯。
該種個體間牙齒數目和齒式的差異很大,通常上、下頜每側各有 枚圓錐形齒,牙齒總數在158~212枚。
初生者通常呈灰褐或乳白色,在出生的第一年內體色的改變會定型。日本附近曾發現體色略不相同的北露脊海豚,可能是一支不同的變異。
大小量度:最大體重115公斤;12齡以上雄性平均長度237.9厘米,雄性最大體長307厘米;12齡以上雌性平均體長211.2厘米,沒有長度超過230厘米的雌性樣本。雄性的最大體長似乎比雌性要大。
近種區別:北露脊海豚與棲息南半球的近親南露脊海豚非常相似,但是身型較長些,而身體的白色面積則較小,兩者的分布範圍也沒有重疊。
棲息環境
北露脊海豚主要棲息於大陸架的深水區,偶爾出現在近岸海域(尤其是近岸海底環境造成的深水區)。喜歡在冷水中活動,適水溫度一般在7.8~18.9℃。
生活習性
當快速遊行與跳躍時,給人的整體印象就是飛躍的動作;每飛躍一次,可達7米之遙。非常容易受到驚嚇。逃命時整個群隊會聚靠在一起,然後許多個體同時飛躍,使海面呈現一片泡沫。受到驚嚇或只是單純快速遊行時,一整群北露脊海豚會採行小角度的長躍;通常會幹淨利落且優雅地重新入水,若在逃避危險時,偶爾會以腹面擊水或側身擊水的方式重新入水。也可能緩慢遊行,幾乎水波不興(大概是沒有背鰭的緣故),只在海面上露出身體的一小部分。
躍身擊浪、腹部擊水、側身擊水與鯨尾擊浪相當常見。可能會船首乘浪, 但通常會避開船隻。 游速很快,可達到34公里/小時。呼吸間隔為10~75秒。
遷徙
北露脊海豚冬天向南遷徙並靠近海岸,夏天遠離海岸向北遷徙。在其分布地的東部,尤其是加利福尼亞,人們發現它們在秋季離開海岸,期間不斷增加靠岸活動頻率直到冬至。氣溫逐漸變暖,往春末和夏初的時候,北露脊海豚相應減少靠岸活動的頻率。在其分布地的西部,比如本州北部海域,它們只在夏季以外出現,遷徙原因不明;水溫變化可能是一個因素。在秋季,北露脊海豚游向加利福尼亞海岸的冷水區,春、夏季則遠離。影響其遷徙活動另一因素可能與食物的豐度有關,在加利福尼亞,北露脊海豚出現的最大數量和它們主要捕食品種的最大數量存在相關性。
組群
北露脊海豚為高度社會化物種,通常聚群而居。太平洋東部沿岸的族群,平均規模在110頭;太平洋西部沿海的平均規模為200頭。偶爾會出現不結群的獨游個體。整群最大潛水時長可達6.15分鐘。一般有4種不同組群形式:第一種為緊密一體的小群,不存在明顯的子群;第二種為各種子群組合成的鬆散大群;第三種是「V」形編隊;第四種為群組成員排成一行。當北露脊海豚與其他鯨豚類結伴遨遊時,它們會採用第一種組群方式。它們也會和太平洋斑紋海豚結成混合群體。北露脊海豚最常接觸的是太平洋斑紋海豚,其他交往者還包括瓶鼻海豚、短吻真海豚、條紋原海豚、里氏海豚、白腰鼠海豚、短肢領航鯨、長鬚鯨、塞鯨、座頭鯨、灰鯨、加州海獅。
擱淺
所有關於北露脊海豚擱淺的記錄都是單獨個體,沒有成群的情況。通常每年會出現少數幾頭的擱淺案例,但也有例外,比如1981年,大約23頭北露脊海豚擱淺在加利福利亞州的中、南部海灘,擱淺原因不明。鯨豚類擱淺的主因可能與疾病或寄生蟲引起的疼痛有關。
發聲
北露脊海豚交流時以「咔噠」聲或脈衝式發聲為主,不同於其他海豚品種,它們不發口哨(嘯)聲。一種常見發音是一系列的短脈衝組合,包含6~18個短脈衝單元。有8種獨特短脈衝系列已被記錄,但其他大多短脈衝系列只是序列的重複。對比回聲定位的「咔噠」音,短脈衝發音的頻率更低、音長更短。短脈衝發音可能扮演了與其他品種海豚常見的哨聲發音類似的交流作用。
食性
主要以海洋中層魚類和槍烏賊為食,潛至距水面200米以下覓食。通過對兩枚北露脊海豚的胃部樣本檢測發現,魚類占胃含物的89%,其中又以燈籠魚(Myctophidae)為主,占全部魚類食物的89%,最常見的是喬氏珍燈魚(Lampanyctus jordani)和瓦氏角燈魚(Ceratoscopelus warmingi);槍烏賊約占胃含物的11%(Chou et al. 1995)。沃克和科埃(1989)檢查了的兩枚來自聖塔莫尼卡和洛杉磯的北露脊海豚胃部樣本,發現其中有海洋植物葉、蜜蜂、白色的鳥類羽毛、小片塑膠袋、幾片藍色的聚乙烯塑料以及一枚生鏽的金屬瓶蓋。
天敵
北露脊海豚的天敵未知,但可能是虎鯨和大型鯊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北太平洋的溫帶深水區,大約在北緯30°~50°之間。
原產地(海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俄羅斯、美國。
繁殖方式
最小產仔間隔約2年,其間雌豚妊娠期超過1年(12.1~12.3個月),而1年前產過仔的雌鯨的卵巢活力仍然缺乏(難以懷孕)。繁殖高峰期在7月和8月份。推測初生仔豚平均長度99.7~103.8厘米(Ferrero & Walker 1993)。哺乳期未知。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齡在9.7~10.4歲,也即體長達到199.8~201.1厘米。雄性平均性成熟年齡在9.9~10.1歲。在性成熟前,雄性睾丸大小隨年齡的變化很小,性成熟後則增長很快,質量可達到117.4~1,300克。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北露脊海豚的有效種群數據僅限於一小部分區域。巴克蘭等(1993)估計北太平洋有68,000(CV=71%)頭,宮下(1993)的數據為307,000頭,平松(1993)基於副漁獲物對同一區域的估計為400,000頭。以上估計都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巴克蘭(1993)認為其中兩大高估值為正偏態。在北太平洋東部,北露脊海豚的種群數量呈季節性變化。美國西海岸的種群豐度範圍在9,000~21,000頭(Forney 1995,Barlow & Forney),1996~2001年,該區域的平均豐度約為11,000(CV=26%)頭(Barlow & Forney)
保護級別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 附錄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他鯨類)。
參考來源
- ↑ 北露脊海豚概述(附圖),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