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風行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風行
圖片來自大眾網

北風行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

原文

李白〔唐代〕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譯文

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裡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

這裡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張張竹蓆,它們零零碎碎地撒落開來,飄蕩在軒轅台上。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遠方丈夫的思婦,不唱歌了,也不說笑了,整天雙眉緊鎖。

她倚着大門,凝望着來往的行人,想到夫君還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線心中悽苦哀怨。

臨別時你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裡面裝着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牆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於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天(一說冬天),當時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與遼寧朝陽一帶)。王琦註:「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李太白全集》)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藉助於神話傳說。「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高誘註:「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里,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裡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怪誕離奇的神話雖不足憑信,但它所展現的幽冷嚴寒的境界卻藉助於讀者的聯想成為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

  在此基礎上,作者又進一步描寫足以顯示北方冬季特徵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這幾句意境十分壯闊,氣象極其雄渾。日月不臨既承接了開頭兩句,又同「唯有北風」互相襯托,強調了氣候的寒冷。「號怒」寫風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盡北風凜冽之形容。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包舉,想象飛騰,精彩絕妙,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歌的藝術形象是詩人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的統一,李白有着豐富的想象,熱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個性,所以尋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筆下往往會出人意表,超越常情。這正是他詩歌浪漫主義的一個特徵。這兩句詩還好在它不單寫景,而且寓情於景。李白另有兩句詩:「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二者同樣寫雪,同樣使用了誇張,連句式也相同,在讀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卻全然不同。一個喚起了濃郁的春意,一個渲染了嚴冬的淫威。不同的藝術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來擬雪花此句想像飛騰,精彩絕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花大,密的特點,極寫邊疆的寒冷。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台」,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作者用「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這裡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長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婦格外憂慮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寫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寫景為這裡的敘事抒情作了伏筆,作者的剪裁功夫也於此可見。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無由得見,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託情思,排遣愁懷。這裡僅用「提劍」一詞,就刻畫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對他後來不幸戰死更生同情。因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塵結。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將種種離愁別恨、憂思懸想統統化為極端痛苦的絕望心情。

  詩到此似乎可以結束了,但詩人並不止筆,他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捧土」是用典,見於《後漢書。朱浮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麼,「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裡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北風號怒,飛雪漫天,滿目淒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它不僅又一次照應了題目,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幾乎分辨不清哪是寫景,哪是抒情。思婦的愁怨多麼象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這兩句詩恰似火山噴射着岩漿,又象江河衝破堤防,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魯迅在《漫談「漫畫」》一文中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誇張,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點誠實在裡面,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這麼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話了。」只有在真實基礎上的誇張才有生命力。葉燮的《原詩》又說,誇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並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此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無怪乎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

簡析

  《北風行》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全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它抓住焚毀白羽箭的行動來刻劃思婦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狀態,以捧土塞黃河的比喻突出了其「恨難裁」的憤怒心情,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