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龙泉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千山龙泉寺是辽宁省鞍山市下的寺庙,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的千山北沟东部,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
中文名: 龙泉寺
外文名: Long Quan Temple
地理位置: 辽宁省鞍山市
建造时间 1571年
==历史起
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户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征,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
相关典故
龙泉寺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南北朝(公元五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千山志》记载,佛教僧侣于南北朝时期进入千山后,部分僧侣初栖身于极乐洞,后于极乐洞之侧建小寺。俗话说:“唐修庙、辽建塔。”到了唐代,僧众于极乐洞东北50米处悬崖下,靠陡壁筑堰造坪,修建一罗汉洞和一小佛堂,庙宇建筑初具雏形。相传龙泉寺开山祖师为唐真如法师(生卒不详)。龙泉寺,现存的众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庙宇的记载,千山五大禅林均建于此时期,由此历代均加重修。
依据各种史志记载和建筑情况看,龙泉寺在金、元之前规模是不大的。金、元时期,是千山佛教发展的一个高潮,寺庙建筑达到相当规模,龙泉寺也初具千山五大禅林之首的风范,进入千山龙泉北谷可见龙泉寺雄伟壮观的山门,上刻“敕建龙泉”四个大字。
这是明神宗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龙泉寺”的御笔亲题,这些都是历代增修千山诸庙的历史印证。龙泉寺大规模兴建是在明代以后。据有关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在罗汉洞和佛堂旧基修建如来堂(今毗庐殿),东西两厢修建禅堂、斋堂各一所。
规定之大
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如来堂下(今大雄宝殿处)修建殿宇5间及配房,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东殿3间。可见,龙泉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法王殿、禅堂、斋堂及配殿等均建于明代。根据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别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其母慈圣皇太后。
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神宗即位后,尊母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加尊号曰“宣文”。四十二年崩,谥曰“孝文”。李氏早年丧夫,宫廷中的生活又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在她主政期间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推崇佛教。明万历十二年,感龙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扬佛法之功,慈圣皇太后宣旨:将宋版大藏经637函,计678卷,赐予千山龙泉寺。同时赐铜铸金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从此成为龙泉寺镇寺之宝。在李太后的推崇下,当时龙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达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绝关东[1] 。
布局结构
进入清代以后,龙泉寺依然风光无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两廊及客堂和后佛堂。至此,龙泉寺始具今日之规模。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玄烨)亲率皇后、太子及诸王、大臣、侍卫等万余人,由盛京(今沈阳)到辽阳(当时千山归辽阳管辖),游览千山龙泉寺等寺庙,并留下赞美龙泉寺的诗章。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作为顾问,随康熙皇帝一起游览龙泉寺。这是有文字记载游览千山的第一个外国人。
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微,佛教也不振。龙泉寺也概莫能外,日伪占领千山时期,龙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坏和盗夺。如毁坏龙泉寺“屏藩独峙”之摩崖,大量掠夺龙泉寺之楹联、匾额、古佛和字画等精品。
寺内景观
龙泉寺之所以有名,还因为风景十分秀丽,整个寺院被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建筑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天成,素有“龙泉仙景”之称。龙泉寺景点众多,早在明代就有龙泉20余景的记载。清光绪太史缪润绂于光绪丁亥年(1887年)进行了品题、更正,确定“龙泉十六景”为: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月夜、吐符应生、龟石朝曰、蟠龙石松、象山晴雪、狮吼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万松主照。其中除石径梨花景点已不存在,还有15景。
清末以后,又经不断开发,增至36景,主要有洞天一品、碧水龙潭、三星石、藏经阁、龙泉洞天、大千世界、秘密藏、了凡洞、漱琼、镇山宝杵、曲水冽腑等景观。真是每景每物景色各异,意境深远,一景一个故事。讲也讲不完,道也道不尽,引无数诗人、骚客,挥毫泼墨留下无数佳作。
寺院方丈
亲海大和尚 ,字渡航,东北辽宁海城人,俗姓杨,是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
现任鞍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鞍山市政协常委。亲海法师于1984年6月来到龙泉寺,发心出家,礼上果下心老和尚为师。于1985年8月,亲海法师在长春般若寺受具足戒,后到佛教圣地南普陀深造,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各寺后,1991年4月,亲海大和尚住持龙泉寺。
1998年秋,亲海法师在营口楞严寺接香港菩提学会会长、西方寺住持永惺长老之法脉。2007年荣升千山龙泉寺方丈,亲海大和尚童贞发心出家一心向佛,从此即全身心投入对佛法的追求和钻研之中。亲海大和尚浑身充溢着兰气息和玉精神,亲切庄严,古朴古韵,深受人们敬仰和爱戴。亲海大和尚数十年一心向佛,熟读专修六字大明咒,深悟上乘佛门大法。
文学记载
据辽阳王尔烈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辽阳有一个传说,王尔烈的曾祖在修魁星楼时,特意把魁星的笔尖对准了家乡风水沟的方向,企图在族人中点出个状元来。天遂人愿,王尔烈的祖父王天禄以及他的三个叔父,都在朝廷为官。
据记载,历史上王尔烈家族先后共出了30多名进士。在家族的熏染下,干隆十四年(1749年),王尔烈负笈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并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从此王尔烈与龙泉寺留下了终身之缘,开始“两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
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坐落在龙泉寺净瓶峰北人造平台上,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长廊,两侧建有两幢列脊钻尖式小阁,中为别致庭院。看管王尔烈书房的高丽萍介绍说,西阁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历史上原本是三间茅草屋,翻盖成了砖木结构。后经屡次扩建,规模日大,成为清代千山两书院之一。我们到时,但见阁前瓶峰对峙,峰尖与阁尖齐举;阁后万松簇拥,风声与涛声共鸣,清幽至极。
古时,西阁向为高人名士习书泼墨之所,达官显宦下榻之地。每逢夜阑人静,灯火远烛,树影婆娑。“西阁客灯”以其独具的风韵而载入史册,成为著名的龙泉十六景之一。难怪王尔烈几经迁徙求学,最终选中此阁求读求学断断续续达22年。因爱其灵山胜境,得如情怀,王尔烈竟如醉如痴,常挑灯夜读,通宵达旦,为日后名震中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阁地处绝壁之上,其室狭长如舟,每逢晨起,雾海茫茫,狭室犹如一叶孤舟游戈在雾海之中,又如同雄踞雾海中的一座岛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尔烈寓居龙泉寺西阁之时,在品定“西阁客灯”之后,又命之名为“琼岛虚舟”。龙泉寺也是王尔烈一生之中题字最多的地方,共有两副匾、六副联,今天赏读它们时,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功成名就之后,对寒窗苦读之所的浓郁的回报之情!他给琼岛虚舟题的是“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生一派海生潮。”
乾隆四十二年,已是五十岁的王尔烈邀约家乡诗友十余人重游千山,他在《游千山约》中写到“盘餐唯资果腹,何事珍馐”。出于这样朴实的基调,千山诗会特别成功,王尔烈不仅本人得到了“高山天作帝王州,长白尊居望莫由”的诗句,他还把诗友们的六十几首诗汇成一册《同游千山诗录》,后经著名学者金毓黻苦心搜集,得以传世。《瑶峰集》就是金先生专门为王尔烈所编,并被列入《辽海丛书》之中。
古今美谈
美景润佳人,秀水育才子。千山不仅陶冶了王尔烈的才情,同时也成就了王尔烈的一段美好姻缘。这段姻缘,在辽阳王尔烈纪念馆中也得以印证。
王尔烈从小与一少女陈月琴青梅竹马,后因其母从中作梗二人劳燕分飞。王尔烈在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读书时,偶然一次相遇梦中人陈月琴。原来二人姻缘不成后,陈月琴被情所伤万念俱灰,恰好其姑姑释玄子禅师乃千山木鱼庵住持,故看破红尘剃度为尼,削发来到木鱼庵出家。
也许是两人红绳未断缘未了,竟在千山重逢相遇,先悲喜交加,后破涕为笑,相依相偎于一起从此再不分开。时间长久元空大师和释玄子禅师看出端倪,请本地德高望重名士出面斡旋,终于使双方父母冰释前嫌,陈月琴还俗,二人结成秦晋之好,一段姻缘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而陈月琴的祖父是清代著名学者陈梦雷。王尔烈作为首屈一指的关东才子,一生结交甚广,无论是其母九十寿辰,还是他本人的七十大寿,从两扇由王尔烈后人捐赠的寿屏上可以看出,许多清朝的当朝大员都和他交往颇深。纪昀评价王尔烈是鹤立霜林,神骨耸秀……悠然物表,望之如仙。对于这位详校了165册367卷《四库全书》的同僚,在这几句简短的评价中,看得出君子之交的淡然和景仰。
刘墉赠予王尔烈的诗词“骨气乃有老松格,声名须共古人期”恰到好处。事实上,在我们实地考证的过程中,关于王尔烈的“压倒三江”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大多人还是宁愿相信那些杜撰演义过的情节。时至今日,王尔烈不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符号可能包含他的为人、为学、为官方方面面。解读一代才子王尔烈的过程,也是我们后人从中自省,给出答案的时候。
民间传说
龙泉寺之名有多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毗卢殿前石隙里面有清澈的泉水,涓涓细流弯曲似龙;第二种说法是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就像传说中的“龙涎吐水”,永不干涸;第三种说法是寺前面为照山,后面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水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第四种说法是唐太宗东征高丽,驻跸千山。皇帝是龙的象征,龙颜来到这里饮过此水。
总之,这些传说给这座古老的寺院罩上了神秘色彩,那个终日倾吐的泉水一直不断地从龙头的嘴里往外流,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到龙嘴接掬一捧龙泉水,一来可以洗去爬山时的满头大汗,二来沁人的泉水让游人头脑清醒,当然你也会开出智慧。
佛教意义
佛教把智慧称做“般若”,寺庙的泉水喝上一口自然是让人醍醐灌顶,龙泉不就是“般若泉”吗?龙泉寺还有很多神奇之事。
一、是从高处俯视,那千朵山峰就象手持笏板的众臣子拱卫着朝廷一样环持着龙泉寺,如众星捧月般。
二、是这寺中的弥勒法殿,竟那么神奇地与千山天成的弥勒大佛同在一轴线上,遥遥相对。
三、是在别的寺庙,弥勒都是面南坐北,而唯龙泉寺的弥勒却是坐南面北,人称“倒坐弥勒”,弥勒佛像为什么要这样安置呢?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东海太子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到千山龙泉谷化为山峰。寺僧为镇飞龙,请来弥勒金身坐北朝南坐在龙头之上。一天,飞龙趁头上弥勒佛到其它行宫承受香火之时,背负着龙泉寺摇头摆尾晃动身躯,欲起飞向大海奔去……此时远在四川乐山的弥勒佛突觉身子一动,掐指一算便知飞龙要逃。一道佛光返回压住飞龙,那飞龙又化成了山岭。因飞龙的转动,龙头上的弥勒佛像,也随着飞龙向南转而改变了方向,成为坐南朝北的“弥勒倒座”了。弥勒佛用法力定住要逃跑的飞龙后,见自己的座位变了,付之一笑,心想,倒座就倒坐吧,反正天下各山各寺我都是正座,有一尊倒座塑像也好。留下一个故事,多一份回忆,也别有情趣。后来,寺僧怕飞龙再逃,便在弥勒殿旁立一石杵,是一根经过雕刻的花岗岩石柱,高有2米,竖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起名叫“镇山宝杵”。寺僧希望龙泉寺永远坚如磐石,永镇飞龙,护佑龙泉。
四、是龙泉寺座下之山势如一条游龙,从风水上讲是一块宝地。而寺院正好坐落于石龙盘踞之中,龙头和龙尾相接按逆时针而下,在那头尾最近的地方,恰是寺院的第一道山门。建筑与山势是那么神奇地天然浑成一体。
五、是大家都知道千山有一个天然弥勒大佛,殊不知龙泉寺亦有一尊天然弥勒佛像。弥勒佛是未来佛,象征光明、未来和希望。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后,居须弥山兜率宫中为未来世界的佛祖。在现世统管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具有惩恶扬善,护法安僧,祛灾赐福,普渡众生的佛力。相传,一次弥勒佛云游名山大川后,见千山风光秀丽,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在千山绣莲台一睡就是三千年。他睡觉的地方就形成了天然的弥勒大佛。弥勒佛醒后还恋恋不舍,又在龙泉寺后山坐了三百年,又形成一处天然的弥勒佛像。现今在龙泉寺后山毗卢殿北有一座高30余米的山峰,上下浑然一体,积石而成,峰头微向前倾,远望如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捧腹而坐,轮廓清晰,故称“弥勒峰”。高耸的峰壁上刻有“吐符应生”四个大字。
视频
千山龙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