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韵黄州(陈响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千年文脉韵黄州》是中国当代作家江继祥的散文。
作品欣赏
千年文脉韵黄州
宋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轼一家离开京城,来到了被贬地——黄冈黄州。他的被贬是因为他的诗隐刺了皇帝,惹得龙颜震怒,先是把苏轼打入监狱,幸得开国皇帝赵匡胤时期制定了不杀大臣的国策才保其住一命。
到了黄州后,由于薪资不够用,生活极期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东坡向官府申请了一块城中的废地,开垦耕种,主人还美其名“东坡”,别号“东坡居士”,这也便是东坡的来历。据说这是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步东坡》一诗:朝上东坡路,夕上东坡路,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此诗的本意是希望自己能象白居易一样旷达从容,“诗酒乐天真”。为了防寒,东坡先生还在“东坡”岗的高处搭建了几间茅草房,题名为“雪堂”,自此,他就边种地收粮,边吟诗作画。
此时的苏东坡四十有五,人至中年。虽然苏轼此时跌入人生低谷,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但大志不坠,诗心不改,浪漫依旧,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但苏东坡没有沉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自得其乐,这在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就有体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突出表现了一种摆脱痛苦、化解悲愁、对抗挫折、迎战命运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的大胸怀更是体现在黄州时所作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样的一首词,诗人借抒发对逝去英雄的追怀景仰之情,表现自己政治失意时的苦闷,虽遭贬谪,但仍压不住建功立业的雄心,在对昔日英雄的回顾中,突然转到最终的“人生如梦”。内心始终关心着大宋安危。
陆游在《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成大《吴船录》也写到:“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从这两段文字来看,以及我经常去参观的真实情况看,黄州赤壁山就是小土岗罢了。为什么苏先生在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呢?我想,可能在苏轼时代,赤壁的确是悬涯,只是随着长江改道起了变化,到了南宋,赤壁再无昔日风采;也有可能苏先生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赤壁”只是作为他抒发感情的载体,景为情所用。但不管怎样,如果没有苏轼的诗文,赤壁就不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流传至今,黄州也不会有今天的这么大的名气。
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心如槁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思想苦闷时期,又是他文学创作丰收之时。可以说东坡居士得名于黄州,黄州也得益于苏东坡。在黄州这方土地上,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文学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还有我国第三大行书的代表作《寒食帖》都作于黄州。此前,虽有杜牧和王禹偁写过关于黄州的诗文,但直到苏轼来黄州写下上述著名的“一词两赋”之后,黄州才逐步进入人文视野,成为一座文化名城,而名扬四海。
作者简介
江继祥,笔名大江东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网络诗人,发表诗歌七百多首,擅长写旧体诗;业余作家,发表散文、短篇小说等四十余篇,有一部长篇小说发表;高级工程师,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