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豐鎮隸屬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古稱「茶烘」、「石寶」,因盛產茗茶、華安玉(九龍璧)而馳名。全鎮土地總面積167.41平方千米(2017年),轄17個行政村(銀和、華豐、綿良、岩坪、湖底、草坂、下坂、羅溪、赤溪、高石、半嶺亭、下田、半山、良埔、大燕、上雪、芹嶺)、4個社區居委會。華豐鎮位於華安縣中部。縣政府駐地。鷹(潭)廈(門)鐵路、圍(頭)禾(水坑)、漳(州)華(安)省道過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門坑渦紋石刻。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1]

中文名:華豐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

面 積: 167.41平方千米(2017年)

下轄地區: 17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

政府駐地: 華豐鎮靖河路25號

郵政區碼: 363899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48262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閩E

海 拔: 1146 m

地理環境

全鎮東西長20km,南北寬33km,是個典型的沿江盆地。最高山峰石馬絲尖,海拔1146m,最低點在大公山下,海拔為60m,九龍江由北而甫貫穿全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寒,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8℃,年平均降水1400一1600mm,無霜期在320天以上。

科教文衛

該鎮為科技示範鄉鎮,有科技示範村1個,科技示範戶120個,8個科技示範項目,設立農函大函授站1個,11所農民技術學校,10個科技應用研究會,已有初級中學1所(華豐中學),教師職工數80人(其中公辦61人),共有24個班級,1350名學生;小學19所,其中完小7所,小學教師134名,共有90個班2340名學生;幼兒園5所250人。全鎮非文盲率達97.8%。文化站1個,廣播電視站1個,文技校1所)全鎮農村共有電視棚183合,擁有率達93%,有線電視用戶2202戶,占總戶數的53%。

行政區劃

全鎮轄轄17個行政村(銀和、華豐、綿良、岩坪、湖底、草坂、下坂、羅溪、赤溪、高石、半嶺亭、下田、半山、良埔、大燕、上雪、芹嶺)、4個社區居委會,人口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584戶、48262人(2017年),占57.5%,非農業人口13057人,占42.5%。全鎮華僑總數1511人,其中歸僑眷1630人,港澳同胞324人。

基礎設施

全鎮農村程控電話裝機1274部,移動電話250部,傳呼機總數3090部,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公路通車裡程110km,水泥路5km,電力總裝機容量4175kw,年發電量1670萬度,工業用電價格0.35元/度,照明用電0.5元/度。

鄉鎮建設

民國31年,修建石寶鎮(華豐)鎮公所,地址在大同路東頭鹽館西側(今防疫站),為土木結構平房。

1949年11月華安解放時,改為黨的第一區分委和第一區公所,原石寶鎮改名華豐村。

1956年6月,設置華豐鎮,為縣直轄鎮,鎮址在舊大同路西向(今計劃生育服務站北側舊房),土木結構平房,座北朝南。

1958年9月,成立沖天人民公社,同時撤銷華豐鎮,改為華豐大隊,歸公社管理,社址在大同路106號,該房為「大三間」土木結構兩層樓房,為沒收封建地主財產充為公房,其大門向街道。

1963年,恢復華豐鎮建制,鎮址在原平房,東牆開門與華豐公社連通。

1970年,華豐鎮改為「五七」大隊,地址不變。

1980年,設置公社級華豐鎮,鎮址在華豐公社西側隔街相對(今華豐派出所)的土木結構三層樓房,也系沒收封建地主私宅充為公房。

1984年8月,撤銷華豐公社併入華豐鎮,鎮址遷到靖河路25號,該址混合結構四層樓房兩座,座南朝北,面向人工湖,門前是靖河路。臨江樓陽光明媚,空氣清新,風景獨好。

經濟發展

主要有華安玉(九龍壁)系列產品、竹涼蓆、綠色食品(苦菜、蕨菜)、水產養殖、水果。詳細如下:

華安玉:全鎮有華安玉加工廠18家,年創產值2000萬元,主要加工生產九成壁板材、玉枕、玉枕巾、玉席、玉座墊、玉雕工藝等系列產品。

竹涼蓆:全鎮竹涼蓆加工廠達到50多家,年產50多萬件,產值4000多萬元。

綠色食品:主要有中國藤茶、苦菜、蕨菜等。

水產養殖:以羅溪騰豐養鰻場為主,水面面積50多畝,產值2000多萬元,全鎮水產養殖面積455畝,水產品產量800噸。

水果:以綿良龍眼和羅溪李子為代表。綿良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土壤結構,所產龍眼果大子小,肉甜色鮮而稱譽全縣乃至漳州。羅溪李子面積達1000多畝,年產800多噸,成為全縣最大的李子銷地。

榮譽記錄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視頻

華安縣華豐鎮古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