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英文名:Hwa Nan College,1908年~1951年),是美以美會(1939年以後稱衛理公會)在中國福州創辦的一所教會女子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學校原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今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是民國時期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之一。

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1844年-1939年在美國北方的衛理公會所使用的宗派名稱。該會屬於基督新教的一個較大的宗派—— 衛斯理宗[1]

英國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年-1791年)創立了基督新教衛斯理宗(Wesleyans)。教會主張聖潔生活和改善社會,注重在群眾中進行傳教活動。在美國獨立後,美國衛斯理宗脫離聖公會而組成獨立的教會[2]。其後教會分裂為美以美會、堅理會、美普會、循理會和聖教會等。1939年,美以美會、堅理會和美普會合併成現今的衛理公會。

歷史沿革

建校初期發展

1908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預科成立,選舉程呂底亞女士(Miss Lydia Trimble)為校長。學院預科先租賃倉前山倪厝弄的一處房子為宿舍。1911年12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倉前山新校地址奠基。由Mr.Fred H·Trimble負責。為紀念J·D·Payne所捐的經費,先建造一座辦公樓命名為彭氏樓。爾後,婦女外國布道會哥倫比亞河分會為紀念前任分會主席Mrs.Laura granston也捐了一萬美元建造一座宿舍樓命名為谷氏樓。 

1914年還得到Mary.Kester捐了八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將價款四千美元也捐獻給華南,使谷氏樓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當年秋華南學院遷入新址後便着手招收本科生。

1916年共有5名本科生在華南學院完成二年學習課程後,轉到美國、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繼續完成本科學業。1917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首先辦教育系,1921年第一屆本科生畢業。因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於是在學生及校友中發起募捐建樓運動,共收到捐款國幣2萬元,超過了預定的金額。為紀念程呂底亞女士將該樓命名為程氏樓。192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決定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申請學士學位的授予權。1922年9月28日得到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的臨時承認證書。

王世靜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本科學習兩年後,轉入美國晨邊學院(Morningside College)繼續學習。她學習成績優異再進入密執安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攻讀碩士學位。她在該校得Barbour獎學金,是獲得該項獎學金的第一個中國女性。1923年獲碩士學位後受聘於廈門大學。

1924年王世靜響應母校的召喚,放棄廈門大學的優厚待遇,回到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化學系系主任。1925年7月程呂底亞女士經美國託事部(Board of Trustees in America)同意辭去校長職務。院董事會(College Board of Directors)任命盧愛德博士(Dr.Ida Belle Lewis) 繼任校長。

1927年7、8月間在我國反對基督教運動收回教育權的呼聲中,盧愛德博士和華惠德女士(Miss L.Ethel Wallace)分別辭去校長和教務長職務。院董事會準備聘請陳叔圭為院長,王世靜為教務長,但是陳叔圭婉言謝絕。於是院董事會決定成立一個由5人組成的院務委員會,陳叔圭任主席,王世靜任教務長,李美淑任會計,黃惠貞任附中校長,黃惠珠任秘書,盧愛德和華惠德任院委員會顧問。

任命王世靜為院長

1928年6月27日院董事會再次醞釀院長人選,院董事會最終任命王世靜為院長。因王世靜回國後對華南學院辦學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又獲密執安大學1928—1929年Batbour獎學金。經院董事會批准,她推遲了上任時間,再次赴美深造。

1929年7月王世靜回國,1930年1月18日舉行王世靜院長的就職典禮,從此她擔任院長到建國初期。

中央教育部立案

1931年10月9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請立案。為此,除了學院的課程設置按教育部規定進行了調整外,學院的教育經費也必須按教育部的規定達到了一定的定額。1933年6月教育部准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臨時立案,承認了中文、外語、教育、家政、數理、化學、生物等7個系。

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正式承認具有文學士與理學士兩個學位的授予權。1935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加入美國基督教13所大學聯合託事部。

1935年余寶笙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辭謝導師即著名生物化學家、維生素ABC的發明者麥卡倫教授的挽留,於1937年8月毅然離美回到華南學院,繼續擔任化學系系主任。嗣後,吳芝蘭、劉永和、陳佩蘭、鄧錦屏、魏非比、魏秀瑩等去美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也紛紛相繼回國到山城南平為母校服務。

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6月21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當時,學院的行政機構採取集體領導制,在院董事會下設院務委員會,由王世靜院長、陳叔圭、許引明、吳芝蘭、王淑娟等教授共9人組成。在南平時期,華南學院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她們深入城鄉開展三個月的抗日愛國宣傳活動;組織了三百多名農村婦女參加急救訓練;公演話劇、歌劇,舉辦音樂會,將收入均用於慰勞前線戰士。

1941年神州淪陷後,日寇入侵閩北。古田大湖阻擊戰是保衛閩北的關鍵戰役。高山峻岭之間,糧食難以供應。南平駐軍決定趕製20萬塊光餅,穿紮成串,限期送往大湖。華南學院全體師生日夜奮戰,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並在每袋乾糧里附一紙鼓舞士氣的短箋。大湖之役勝利了。學院師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軍民們的高度讚揚。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樓失火,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彭氏樓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學院遷回福州的任務。周貞英博士1946年從美國返校擔任生物系系主任。

1947年美國董事會召開戰後復興會議,王世靜院長應邀出席,校務工作由教務長許明引代理。王世靜去美國向董事會報告了華南學院在抗日戰爭期間辦學的情況,會後又應邀到美國各地的大學演講,備受讚揚。王世靜這些活動擴大了華南學院在美國的影響,使許多美國友好人士及華南在美國的校友紛紛表示樂意資助華南學院辦學。中國教會學校聯合理事會撥五萬美元給華南學院重建彭氏樓。1947年3月13日波士頓大學校長親自給王世靜頒發了人文科學榮譽博士的學位。

院系調整歸併

1951年4月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併成立「福州大學」。1953年,福州大學與福建省研究院、福建學院等合併為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更名為福建師範大學至今。

改革開放後復校

1984年10月,經教育部批准,旅居海內外的老華南校友在余寶笙的帶領下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暨附中校友會的名義復辦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08年的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辦學規模

1949年,設6個系:教育、文史、外國語、化學、生物、數理,學生163人,教職員21人,當年畢業27人。

歷任校長

程呂底亞(Miss Lydia Trimble):1908年—1925年

盧愛德博士(Dr.Ida Belle Lewis,1887年—1969年):1925年—1927年

王世靜:1928年—1951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