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啟動排砂
圖片來自中時新聞網
隸屬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地點    臺南市南化區南化水庫

起點    臺南市南化區南化水庫

終點    臺南市南化區後堀溪

隧道長度  1,410.85公尺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於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4月完工,同年6月22日上午9點南區水資源局首次啟動防淤排砂放水作業,為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南化區南化水庫排砂專用導水隧道。該隧道由台灣自來水公司南區工程處推動,由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承辦,隧道之主要功用以透過繞庫水力的方式排沙,將南化水庫庫容區內的淤沙放流至後堀溪舊河道上。隧道全長1,410.85公尺。

歷史沿革

起因

南化水庫自民國82年(西元1993年)開始蓄水營運,水庫容量為1億5,400萬立方公尺,為臺灣公共給水容量最大的水庫。然而水庫啟用後水庫容量逐年淤積,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卡玫基颱風侵襲,造成南化水庫被大量土石沖入,同年南區水資源局據辦理南化水庫的淤積測量作業,結果顯示南化水庫的大壩前淤積面已到達海拔143公尺處。

民國98年(西元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造成中南部地區的多座水庫受到山區大量土石沖入,南化水庫淤積狀況更加嚴重,壩前淤積淤積面更提升至海拔150.8公尺處,讓南化水庫的容量大為下降。民國98年(西元2009年)11月,南水局進行測量時,南化水庫有效蓄水容量約為1億立方公尺,已減為原先設計容量的63%,淤積嚴重已影響水庫蓄水功能。

因此為確保南化水庫運轉順暢並蓄清排淤,延長水庫壽命[1]永續利用之原則,行政院於民國99年(西元2010年)通過「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透過集水區保育新水源開發水庫清淤庫區設施新建等多面向策略,來維持既有水庫功能及穩定南部地區水資源供應。由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負責南化水庫增設防洪防淤工程設施的計畫、施工與監造業務執行,該項計畫稱為「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工程計畫」。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測量時,南化水庫有效蓄水量僅剩9,943萬立方公尺。

動工興建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7月25日就已執行先期工程,整體防淤隧道計畫由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工程公司共同得標承攬施工。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工程於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1月14日上午10時30分於南化水庫大壩壩頂舉行工程開工動土典禮。

防淤隧道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庫區的進水口設置在南化水庫庫區的右岸,整座隧道與大壩之間的最短水平距離約160公尺,防淤隧道進水口與大壩之間的最短水平距離則約850公尺。隧道上方的地層覆蓋厚度約20至160公尺。

整體隧道計畫共分有進水口、豎井、排砂隧道、擋水閘門及排砂閘門等水工機械及控制室、出口消能工等五項主要的土木結構設施。隧道進水口的底檻設置在庫區內海拔135公尺處。施工用的豎井平臺高程設置在海拔210公尺處,總長為67.493公尺,結構型式為25.2公尺×20.0公尺的雙心圓斷面坑道,豎井頂部高程約海拔210.0公尺,底部高度為海拔133.607公尺,並於內部設置有3座維修閘門以及3座緊急閘門,總數共設有6座閘門。

排砂道直徑為9.5公尺,仰拱高程為海拔135公尺,長度約1,263.5公尺。隧道下游弧形閘門室段裝設有三座寬5公尺、高6公尺的弧型閘門。為了配合弧形閘門的安裝,這段隧道設計成與閘門尺寸相當,3座寬5公尺、高6公尺的矩形水路,水路中間的隔牆厚2.2公尺,以利於閘門運送進入安裝。

排砂道的水流於弧型閘門下游端通過洩槽射流及加速段後,再進入靜水池以降低水流沖擊。

通達道路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通達進水口閘門控制室的施工道路總長1,197公尺,路寬8公尺,整體道路共包含道路段787公尺以及隧道段410公尺。為考量排砂隧道閘門的運輸因素,因此通達隧道與道路的淨高一律限制需6.6公尺,施工道路於防淤隧道完工後將改為閘門豎井的通達道路。

防淤隧道的總輸沙流量將高達1,000秒/立方公尺,預估每年將可排砂72萬立方公尺,若以抽泥船清淤成本計算,每年效益將高達新臺幣3.84億元,可助於延長南化水庫壽命與確保臺南與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保障。

技術資訊

  • 隧道總長:1,410.85公尺
  • 排砂流量:1,000秒/立方公尺
  • 隧道直徑:9.5公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