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歌子·見說東園好 蘇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歌子·見說東園好
圖片來自搜狐網

南歌子·見說東園好此詞上片吟詠真州東園的迷人風光,隱含着詞人的縷縷鄉愁;下片特寫眼前事物,抒寫對人生短暫的感嘆。

原文

蘇軾〔宋代〕

見說東園好,能消北客愁。雖非吾土且登樓,行盡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楓纈,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東流,憑仗挽回潘鬢,莫教秋。

譯文

東園的風景非常美,今日一見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悶。我雖然不是本鄉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樓台一看,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從未見到過的美景。正是因為東園美麗的風景才把我留在了這裡。

日照短的秋天,鮮明的楓葉如織錦。清白的秋霜降下後,深暗色的菊花捲縮成一個球團了。回顧我的青春年華已交給東去的流水了。藉助潘安的能耐,延緩我雙鬢髮白,不要讓它像秋景那樣衰敗。

賞析

  上片,詠東園的迷人風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寫「東園好」。「見說」,點明非「聽說」,是親身感受。具體好在哪裡,好在「能消」像蘇軾這樣政治「北客」之「愁」悶,這是鋪墊之筆。第三、四、五句,寫百聞不如一見,東園風光實屬迷人。雖然蘇軾不是本鄉本土的人,但一「登樓」,縱觀全景,氣象萬千,頓覺豁然開朗,令人神往。這是蘇軾「行盡江南南岸」所未曾見到的美景,頗有范仲淹在岳陽樓上所觀寫山光水色的韻味,令人心曠神怡。正因田園如畫的儀真,才把蘇軾「淹留」、挽留住了。

  下片,特寫眼前事物,感嘆人生短暫。第一、二句特寫白晝「短日」的「楓」雖「明」而已「纈」,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這典型的帶有雙關意義的深秋景物,是在給予蘇軾什麼。第三句,一語道破此時此地蘇軾思想的真諦:「流年回首付東流!」似有人生短暫、不堪回首的愁悶。最後兩句,藉助古代文人的傳統心理來自我安慰:憑藉東園的美好景色,讓蘇軾內心增添了愉悅。憑藉潘岳的能耐,延緩蘇軾逐漸發白的雙鬢。

  全詞借景抒情,借東園美好迷人的風光事物,敞開了蘇軾曠達寬闊的胸懷,消解了多年積抑於心的愁悶。觸發了蘇軾複雜的思想情緒中的消極心態,也為蘇軾內心增添了心事忡忡的憂愁。

簡析

  此詞上片吟詠真州東園的迷人風光,隱含着詞人的縷縷鄉愁;下片特寫眼前事物,抒寫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全詞的基調就是一個「愁」字,借東園美好迷人的風光事物,抒發詞人的種種愁緒,言短意長,情感複雜,既顯示出詞人的曠達胸襟,也不免流露出一些消沉之意。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秋。時蘇軾離開貶所黃州赴汝州,經筠州,過廬山,過金陵,又陪伴王勝之到了真州,在此地逗留數日,寄居於學宮,並與當時的知州袁陟有所交往。此詞極有可能是應袁陟之邀,三人同游真州名勝東園時所作。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