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海旅次 曹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海旅次
圖片來自搜狐網

南海旅次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以詩人翻騰起伏的思緒作為結構線索,在廣州的獨特地理背景的襯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其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

原文

曹松〔唐代〕

憶歸休上越王台,歸思臨高不易裁。

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

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盪月回。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

譯文

抒發內心的懷鄉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台,因為登高望遠只會使內心的思鄉情結更加無法排解。

我正在南海這個鴻雁無法飛到的地方客居,故園的音訊又有誰可以傳達呢?

城頭的角聲吹去了霜華,天已經亮了,護城河裡尚未退盡的潮汐還蕩漾着殘月的投影。

長年鬱結在心中的歸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發開來。

賞析

  此詩抒寫羈旅之情。首聯「憶歸休上越王台,歸思臨高不易裁」,從廣州的著名古蹟越王台落筆,但卻一反前人的那種「遠望當歸」的傳統筆法,獨出心裁地寫成「憶歸休上」,以免歸思泛濫,不易裁斷。如此翻新的寫法,脫出窠臼,把歸思表現得十分婉曲深沉。

  頷聯「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鴻雁南飛不過衡山回雁峰的傳說,極寫南海距離故園的遙遠,表現他收不到家書的沮喪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過於邊遠之意。李煜的「雁來音信無憑」(《清平樂·別來春半》),是寫見雁而不見信的失望;而曹松連雁也見不到,就更談不上期待家書了,因此對句用「誰道有書來」的反問,來表現他的無限懊惱。

  頸聯「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盪月回」,展示了日復一日喚起作者歸思的淒清景色。出句寫晨景,是說隨着城頭淒涼的曉角聲晨霜消盡;對句寫晚景,是說伴着夜晚的殘潮明月復出。這一聯的描寫使讀者想起唐詩中的有關詩句:「三奏未終天便曉,何人不起望鄉愁」(武元衡《單于曉角》);「回潮動客思」(李益《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弔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曉角、殘潮,都是牽動歸思的景色。如果說,李白的《靜夜思》寫了一時間勾起的鄉愁,那麼,曹松這一聯的景色,則融進了作者連年羈留南海所產生的了無終期的歸思。

  歸思這樣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時日,還可以勉強克制,可是,當新春到來時,就按捺不住了。因為新春提醒他在異鄉又滯留了一個年頭,使他歸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羈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對歸思的抒寫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於抑制狀態的歸心,進而表現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那就像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號稱花城的廣州,那沐浴在春風裡的鮮花的海洋,讀者不禁為作者如此生動、獨到的比喻讚嘆不已。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動貼切,表現出歸思的紛亂、強烈、生生不已、難以遏止。寫到這裡,作者的南海歸思在幾經婉轉之後,終於得到了盡情的傾吐。

  這首詩在藝術上進行了富有個性的探索,它沒有採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沒有採用借景抒情為主的筆法,而是集中筆墨來傾吐自己的心聲,迂曲婉轉地揭示出複雜的心理活動和細微的思想感情,呈現出情深意曲的藝術特色。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之前。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潛山)人,因屢試不第,長期流落在今福建、廣東一帶。這首詩就是他連年滯留南海(郡治在今廣東省廣州市)時的思歸之作。

簡析

  《南海旅次》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以詩人翻騰起伏的思緒作為結構線索,在廣州的獨特地理背景的襯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其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全詩境界蒼涼、格調沉鬱,筆觸迂曲婉轉,寫得悽惻感人,在抒寫長年漂泊的羈旅愁緒之時,也隱約地流露出屢試不第、壯志難酬的失意情懷。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