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作者:蘇軾


原文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宋] 蘇軾 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 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細看,應是容顏老。 [1]

譯文

蜀地的人去過江南後,就會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來蜀地和江南風光景致都同樣被人稱讚,要遊覽就要及早去。 還是與去年的友人一起又來到了西湖邊上,一同坐在西湖邊的草地上。盡情飲酒行樂,仔細端詳,發現只有我們變老了。 注釋 蜀客:詞人自稱,蜀,四川的簡稱。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吳山:在杭州。吳,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帶。 風流:此指風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樣被人稱道。 藉(jiè):坐臥其上。 莫惜尊前:指盡情飲酒行樂。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這首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下片想象歸後同游共飲的情景。全詞表現了作者對時光飛逝,今是昨非的一種感嘆。   詞的上片寫對杭州的懷念。   開端從自身宦遊的行蹤說起,並傾注了對杭州的懷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長憶吳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吳山」,借指杭州,前者從地理位置說,後者則從山水美景說。「長憶」,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個「好」字則概括了對杭州的總體印象。   事實上,詞人從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開始,就與杭州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讚美「餘杭自是山水窟」(《將之湖州戲贈莘老》),甚至說「故鄉無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詩筆,盡情地歌頌和描繪美麗的西湖風光,留下了《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詩篇。因此,詞人說他「長憶吳山好」,完全是出於真誠,雖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吳、蜀作了比較,表達了早歸的願望:「吳蜀風流自古同,歸去應須早。」所說的「歸去」是指歸杭州或是歸故鄉(蜀地),敘「自京口還錢塘道中」一語說得很清楚,當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吳蜀風流自古同」,那麼歸吳(杭州)也就形同歸蜀,與上文懷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歸後同游共飲的情景。   過片承上「歸去」句,展開了與陳襄同游西湖的想象:「還與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兩人坐在西湖邊碧綠的草地上,共賞大自然美景,這是富有詩意的賞心樂事。妙在詞人不作平平敘寫,而是將溫馨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想象「迭印」在一起,這就平添了詩的意蘊。兩句既表達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來寫,與上文「吳山好」、「吳蜀風流」相照應。篇末兩句進而想象共飲的情景,要友人在宴會上仔細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顏變得衰老了。這兩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數月未歸的經歷,流露出歲月流逝、羈旅勞苦的感慨。出語坦率而略帶詼諧,這是真摯的友情一種自然的表露。

創作背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三月,蘇軾在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返回錢塘的途中,創作了此詞,寄給在杭州的同僚和詩友陳襄。[2]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3]

參考文獻

  1.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詩詞名句網
  2.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古詩文網
  3.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