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雨(周伶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厭雨》是中國當代作家周伶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厭雨
雨,不管是什麼時候的雨都是讓人厭煩的,尤其是這秋冬的苦雨。
春雨照說應該是好的,俗語言「春雨貴如油」,老杜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老先生也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但我理解,這「貴」這「好」這「酥」都是植物的喜歡,乍暖還寒之際,雨又增添一層寒意,這春雨怎麼能讓人親近呢?
更何況,一陣春雨過後,桃花便殘了,由不得讓你想起《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銷香殘有誰憐。面對滿地殘紅,你再怎麼樂觀,也吟不出「桃花依舊笑春風」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下的哪是春雨,分明是王維惜別和杜牧思鄉的淚。
如渭城雨和清明雨一樣,「梅子黃時雨」下的也不是雨,下的是湘妃的淚,沒完沒了。這本該是個陽光明媚的季節,可被那淚一濕,心裡也發了霉,怎麼也找不到高興起來的理由。天昏沉沉的,遠山像濕了翅膀的鳥,眼睛是無法穿透濃陰去「思接千載」的,只在這一片狹小的空間掙扎又掙扎着。
夏日雙搶,本來就夠緊張累人的,突然一陣雨來,稻床上來不及收起來的稻子全濕了,到了天晴再來曬,許多稻子已芽了。這芽了的稻只能做芽稻粑,甜不拉嘰,十分不好吃。農人是欲哭無淚,只能怪這不長眼的雨。
那秋雨冬雨自然是苦雨,要不,古代文人怎麼很少寫它呢?即使寫了,也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原來他們是怕寫了更加斷腸啊!
我不喜歡雨由來已久。雨的陰暗.潮濕.悽苦和蒼涼在我那舊時破敗的老屋裡更能感覺到。
老屋之前蓋的是稻草,後來換成小瓦,貓在上面踏走,有些瓦碎了,一到下雨,便鍋碗瓢盆桶全派上了用場,叮叮咚咚的但絕對不是交響樂,是李商隱筆下的「風檐夜雨聲」。
地面被雨水浸得坑坑窪窪濕漉漉的,箱架床腳常年是濕了半截。床也遭了殃,真正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遇到這種情況,其他季節還好辦,太陽曬曬就能用。到了秋冬就格外艱難,母親就得掏火桶烘被子,烘衣服,烘鞋子。我們出門,身上總是一股煙熏火燎味。有時衣服來不及烘乾,也只能穿在身上捂干。
這雨摧毀了我們的身體,也摧毀了我們對它的情感,每個兄弟姐妹都有關節炎,自然對雨和昏暗的天極端地排斥和厭惡。
雨,無論是什麼時候的雨都是讓人厭煩的,尤其是這秋冬的苦雨。[1]
作者簡介
周伶俐,女,安徽樅陽人,號西山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