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物館(來義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建館宗旨係希望藉由文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傳達啟發部落族人重視教育、傳承、紀錄文字及文物保存之重要性與急迫性,也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希望未來針對社會大眾各種年齡階層做出各種詮釋及目標,成為兒童的快樂天堂、青少年的文化聚會所、青壯年能量充放電的舞臺、耆老們話家常的俱樂部及觀光客們認識排灣族文化寶藏的聖地。
[1]
沿革介紹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於2007年5月開館,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排灣族五年祭儀為範疇的文物館。共有兩層樓,一樓為大廳,規劃成展售中心及服務台;中廊規劃為來賓休息區。另有會議多媒體室及特展室。二樓有兩處展示空間及中廊,展示空間為五年祭主題展室及常設展室;中廊為工藝家展覽區。戶外三角公園內有涼亭一座、族人種植農作物一處及草皮三處,規劃提供部落族人作為設攤之展售市集中心。[2]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內的原住民文物館,是一間相當推薦的屏東來義免費景點。原住民文物館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排灣族五年祭儀為範疇的文物館。來到這裡,可以讓大家更進一步認識到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除了有各種展覽之外,遊客還可以免費體驗射箭、剌福球或是手文剌青貼紙唷![3]
特色使命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位於台灣屏東縣來義鄉,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排灣族五年祭儀為範疇的文物館。藉由文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傳達啟發部落族人重視教育與文化傳承,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4]
身分階級及武勇的象徵---排灣族禮刀
在排灣族傳統社會中,佩刀一般分為禮刀、勇士刀、工作刀及祭祀用刀,各具其功能。禮刀對於排灣族男性而言是為重要資產,男子在參與重要祭典、儀式時,著盛裝繫上禮刀,以顯示其身分階級及武勇;而精美又精緻的禮刀也是婚嫁時必備的聘禮之一。屏東縣來義鄉立原住民文物館有有鑑於來義鄉內工藝師傅日漸老去、凋零,為延續瀕臨失傳的傳統物質文化及在地知識,由知名工藝家塗南峰擔任講師,於2019年6月份指導12名學員製作藤編刀柄的禮刀,製作成果精細且氣勢不凡,來義鄉立原住民文物館期望透過「來義鄉排灣族傳統禮刀製作技藝」計畫的紀錄和研習,傳承延續這項傳統技藝,讓在地族人學習並重視自身文化,並培訓出更多部落人才,使「禮刀」文化意涵得以傳承,該計畫也獲得文化部及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支持。[5]
「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
“iveci’e” (依福吉/手紋、手紋)對排灣族人來說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也為傳承部落文化的重要使命,手背上線條交織而成的紋樣,不僅是每位手紋耆老珍貴親身經歷的故事,更代表著部落(國家)的傳統領域,屏東縣僅存的手紋耆老34位當中,來義鄉就佔有近2/3的人數,為目前排灣族手紋耆老最多的鄉鎮。刺青文化在魯凱族、排灣族的社會裡代表著身分、家族、故事等多個象徵,有著相當嚴格的規範,但隨著日本、中華民國政府的限制後,紋手的女性在部落開始大量消失,如今在現場或是各部落有著紋手的女性可以說是原住民裡的一級保育類。文化工作者陳文山(Angusan Palivulj)與會分享,文山來自來義鄉南和部落,目前擔任來義鄉文物館策展規劃解說員,長期在來義鄉內各部落進行文史資料的訪談與收集,在2012年端午節時從臉書上上傳了幾張訪談者的手紋照片後,引起許多人的關注與迴響,於是便開始著手手紋資料的研究調查。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於2017年11月23日至2018年03月30日止,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8時30分至下午5時,舉辦「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族手文展」及豐富文化樂舞,感受豐富的原住民藝術及文化。陳文山也現身分享田野調查的過程、感想,以及與現場來賓分享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讓vuvu們身上美麗的故事繼續流傳。[6]
視頻
【來義公所.匠師合作 辦排灣傳統禮刀特展】原視新聞
【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
【傳承尊榮標記 古樓青年刺傳統圖紋】原視新聞
參考文獻
- ↑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原民館-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蕃新聞
- ↑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原民館-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蕃新聞
- ↑ 屏東遊記東蛙池塘部落格
- ↑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 農業易遊網
- ↑ 部落技藝傳承! 名師指導重現藤編排灣族禮刀 udn 聯合新聞網
- ↑ 榮耀祖紋─來義鄉排灣手文展 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