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反向聚合酶鏈反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反向聚合酶鏈反應是科技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聚合酶鏈反應或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又稱無細胞克隆技術(「free bacteria」cloning technique),是一種對特定的DNA片段在體外進行快速擴增的新方法。1985年美國PE-Cetus公司人類遺傳研究室的Mullis 等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聚合酶鏈反應。該方法一改傳統分子克隆技術的模式,不通過活細胞,操作簡便,在數小時內可使幾個拷貝的模板序列甚至一個DNA分子擴增107 ~108倍,大大提高了DNA的得率。已廣泛應用到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的模板序列甚至一個DNA分子擴增107~108倍,大大提高了DNA的得率。已廣泛應用到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