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口湖牵水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口湖牵水

图片来自taitokchi

口湖牵水𰹬台湾云林县口湖乡的祭仪。每年农历六月初八,当地蚶仔寮旧金湖港万善祠和金湖万善爷庙皆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民俗祭典——牵水[1],为当地居民为了要缅怀与拔度一百多年前罹难于水灾的先民所衍生的特殊祭仪,是为全台湾规模最庞大的牵水仪式。

2008年云林县政府登录为地方无形文化资产,并加入制作水藏,配合地方文史课程等教学活动成为台湾特有的文化活动“牵水藏文化节”。2010年由文建会指定“口湖牵水藏”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资产

历史

由于下湖口是在树苓湖的南方新形成的潟湖口岸,因地理形势所形成的航运之便,带来商业繁荣,却也因此特殊地形在未来促成严重的死伤,也就是当地民众俗称的“湖内洗港”,因遭逢此劫厄,此水灾使下湖人口逐渐衰退,加上泥沙淤积,下湖港的盛况逐渐衰退,到了日治末期,为其他港口所取代。

清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雨连宵,初七忽然狂风大作加上暴雨袭击,磅礡的雨势使得暴涨的北港溪与牛挑湾溪溪水灌入树苓湖,又因西边两道沙汕阻隔溪水入海,来不及宣泄的溪水在强烈西南向台风袭卷下,形成庞大风暴潮(台语:风台流/hong-thai-lâu),倒灌进沿海地带,造成湖内洗港的惨况,一夜之间,从虎尾溪到北港溪沿海一带,全部淹没,尤以下湖口一带的九个村庄(下湖、蚶仔寮、鮘仔洼、新港、无尾敦、虾子寮、下仑仔、泊仔寮、竹苗寮)最为严重,其中虾子寮与竹苗寮更是死伤惨重。直至六月十二日雨势稍减,海水退潮,沿海一带横尸无数,根据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三千人(但此应为保守数字);民间说法为七千多人,且当地所有田园跟鱼堤都已毁坏,尸体数量无法单靠民力收埋,必须倚靠官兵才得以收埋,当地所有的棺材跟草席早已被买尽,为了不使无法收埋的尸体曝尸荒野,只得集体挖坑分四处埋葬,称万人冢。

迨收埋过程告一段落,由台湾兵备道熊一本台湾镇总兵叶长春会同台湾府知府仝卜年向道光皇帝禀告灾情,为了体恤百姓,皇帝特准开义仓榖米一千石并拨银三千两赈灾,另将收埋罹难人民的万人冢敇封为“万善同归”,但可能是因为灾后饥荒和尸体腐败后发出的恶气,导致当地之后又发生瘟疫,死了三千人,于是当地开始谣传如此惨烈的灾情是因为道光皇帝开的金口,导致死亡人数与民间统计的七千人凑为“万”善同归。

牵水藏仪式产生

清治咸丰元年(1851年)移居下湖的幸存居民,为了祭祀在六七水灾罹难的亲人,开始募款兴建草祠于蚶仔寮西南处万人冢旁,即蚶仔寮旧金湖港万善爷庙前身,后又经由咸丰八年(1858年),外埔庄商人王大有倡议募款,嘉义县府拨银助建,开始拟庙堂式的万善爷庙,后又因金湖地区的居民交通不便,于1958年年又年分灵建金湖万善爷庙。下寮地区也在咸丰二年(1852年)建了一间万善爷庙供祭祀用,并将亡者埋骨的凤金瓮,水缸用石灰封抹成一堆堆的石坵,并于农历六月初七举行担饭的祭仪,由当地居民以扁担挑饭菜至下寮仔万善同归祠供往生先人享用。既然祭祀地点成立,不免俗地,需要有祭祀拔度的仪式,台湾民俗中,凶死的拔度方式,溺死者需透过牵水藏的方式以脱离苦海获得快活解脱。口湖地区也因六七水灾溺死者众多导致当地得牵水藏仪式特别壮观。水藏的外型为一竹篾编制的空心圆筒状物,取材严选至少两年的桂竹,高约四尺左右,以竹竿为藏心,另将竹篾以同心内外圆的方式,将藏身扎分三节,内围糊以白纸,外围糊三色藏须,并于藏身最上方插上三角旗,书写亡者姓名,由上至下分别贴上七爷八爷,山神土地,观音佛祖等纸糊神像,每层藏身糊有云梯,象征亡魂由凶恶至和善、由苦难到极乐的大解脱。水藏通常摆于万善爷庙的庙埕旁,现今口湖地区的水藏约莫有六七千座左右,庙埕已经无法容纳,需摆放置庙旁的道路上。

活动内容

每年农历六月七、八日,在口湖乡举办的盛大祭典,缅怀在水患中罹难的先人,这一天,所有口湖乡的游子都得返乡,参加盛大的祭典,悼念祖先。绵长盛大的法会,除有道士、僧侣超渡亡魂,放水灯外,最特别的是家家户户在路旁放置的水藏,数以千计的沿著公路排列,场面十分壮观,是台湾规模最大的水难祭仪。

口湖牵水藏与口湖地区民众历史记忆紧密结合,引导地方生活岁时作息,其科仪传承逾百多年,已从宗教科仪,转变成为整村乡民投入的民俗活动,显现悲悯祈福求安之文化精神,极具特殊性与历史意涵。

参考文献

  1. 蔡培慧,陈怡慧,陈柏州/著. 《台湾的旧地名》. 远足文化. 2004年: P.118. ISBN 98676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