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典管理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典管理理論是一個專用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在20世紀初,由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發起的科學管理革命導致了古典管理理論的產生。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亨利·法約爾、馬克斯·韋伯從三個不同角度,即車間工人、辦公室總經理和組織來解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問題,為當時的社會解決企業組織中的勞資關係、管理原理和原則、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導和科學理論方法。

古典管理理論誕生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與美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前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和高消費階段。古典管理理論形成的時代正是美國處於起飛階段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出現持續的增長,在主要成長部門有可能通過革新創造或者通過利用新的資源,從而形成很高的成長率,並帶動社會經濟中的其他方面擴充能量。由於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整個經濟都在快速地增長,從而使具有經濟現代化觀念的人戰勝堅持傳統社會觀念的人,在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勝利。起飛階段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現為工業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的形式,還可能是管理方式改變的形式。當年,正是因應起飛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論破土而出。

管理科學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隨着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般認為,管理科學是從美國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開始出現的,至今歷經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三個發展階段。當然,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更不是前一階段結束後,下一階段才告開始。事實上,各種管理理論的產生雖然有先有後,但在產生之後,卻是並存發展,且相互影響,也存在着繼續、借鑑關係。

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理論

古典管理理論主要是指以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亨利·法約爾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論和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管理組織理論。

一、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及其科學管理理論

1.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生平

科學管理理論體現在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出生於美國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從小培養了追求真理、觀察核對事實的強烈欲望和根除浪費與懶惰弊病的熱忱,對處理任何事情都想探究一種最好的方法。18歲時,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第二年因視力與健康原因而中止學業,到一家小機械廠當徒工。22歲進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作技工,後來迅速提升為工長、總技師。28歲時任鋼鐵公司總工程師。他對工人處境、勞動狀況有着豐富的實踐體驗,並由此引發了他對通過提高低效率工作工人的勞動效率來改變企業工作狀況的思考。理解這種思考,就有必要了解他在米德韋爾和伯利恆鋼鐵公司親眼目睹的現象——仍處於較原始狀態的企業管理水平,因為,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改進工廠中工作方式的決心正是由這種親身感受所喚起的。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一系列實驗就是從此開始的。1901 年以後,他用大部分時間從事寫作、講演,宣傳他的一套管理理論。1911年發表其代表著作《科學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認為科學管理思想應遵循四條重大的管理原則。

第一,建立一種嚴格的科學。對一個人工作的各個組成部分出科學規律,以代替舊的、只憑經驗的做法。

第二,科學地挑選、培訓、教育和發展工作。為實現工作的標準化和差別計件工資制,必須科學挑選工人,保證他們具備與工作相應的體力和智力上的條件。然後,工人還必須接受系統培訓並給予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使其能夠勝任「最高級、最有興趣和最有利可圖的工作」,從而成為「第一流的工人」。

第三,誠懇地與工人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辦事。

第四,工人與管理層之間在工作和責任的份額大致均等,管理層應把適合自己做的工作接收回來。在管理思想史上,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被譽為是「科學管理之父」。這個稱號被刻在他的墓碑上。

2.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主要有:

(1)科學管理中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效率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就在於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因為科學管理如同節省勞動的機器一樣,其目的正在於提高每一單位勞動力的產量。他認為,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非常大,在當時條件下,每個工人的能力在工作中只發揮三分之一。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一項工人搬運生鐵的實驗中,使工人每天搬運鐵的數量普遍從12.5噸提高到47.5噸,增加了3.8倍,工人工資由每天1.15美元增加到1.85美元。可是,當時無論是僱主還是工人,對於一個工人一天到能幹多少工作、該干多少工作都心中無數。

(2)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所謂第一流工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該工人的能力最適合他所從事的工作,二是該工人從內心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因為每個人的天賦與才能不同,他們所適宜做的工作也各異,身強力壯的人干體力活可能是第一流的,心靈手巧的人干精細活可能是第一流的。所以要根據人的不同能力和天賦把他們分配到相適應的工作崗位,使之成為第一流的工人。對那些不適合從事工作的工人,應加以培訓,使之適合工作需要,或把他們重新安排到其他適宜的工作崗位上去。培訓工人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是領導的職責。

(3)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研究工時與標準化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在讓施密特成為「高價工人」同時,通過改變不同的工作因素來觀察哪些與施密特日工作量變化有關。例如,施密特搬運生鐵時有時曲下膝蓋,有時不曲膝蓋而是彎腰。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測試了休息時間、行走速度、搬運位置及其他各種變量。在長時期對各種過程、技術、工具等的組合進行科學測試之後,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成功地達到他預期的水平。通過挑選合適的工人,使用正確的工具設備,通過使工人確切地按規定方法勞動,通過採用高工資效率激勵工人,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就能達到他48噸日工作量的目標。

工時研究作為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制的基礎,並非簡單地對一個工人完成一件規定任務作出時間上的統計,而是把一件工作分解為各種基礎的組成部分,作出測試,然後根據其合理性重新進行安排,以確定最佳的工作方法。所以工時研究是用資料研究未來,而非研究過去,是用來分析問題,而非單純地描述問題。此外,除了操作方法標準化,還應對工具、機械、原料和作業環境等進行改進,並使與任務有關的所有要素都最終實行標準化。工時研究與標準化為了解如何更為合理地完成一件工作找到了一條較為科學的途徑。

(4)在制定標準定額基礎上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制定標準定額是整個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制基礎。通過大量的工時與動作研究,他把每一項工作都分成儘可能多的簡單基本動作,把其中無效動作去掉,並通過對熟練工人操作過程觀察記錄,尋找出每一個基本動作的最好最快操作方法,這構成了他確定日工作定額的基礎。當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也考慮到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時間浪費等。在標準定額的基礎上,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建議實行新的工資制度,即差別計件工資制。他認為過去實行的計時工資制和利潤分享制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差別計件工資制,是在「工資支付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思想指導下,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額而採取高低不同的工資率。即完成定額的可按工資標準的125%計算工資,而完不成定額的只按 80%計算工資,以鼓勵工人千方百計完成工作定額。

(5)設置計劃層,實行職能工長制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一位「全面」的工長應具備九種品質:智能,教育,專門的或技術的知識,手腳靈活的有力氣,機智老練,有幹勁,剛毅不屈,忠誠老實,判斷力和一般常識,身體健康。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要找到一個具備上述三種品質的人並不太困難,找到一個具備上述五種或六種品質的人就比較困難,而要找到一個能具備七八種上述品質的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為解決這種矛盾,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提出了分階段的職能工長的主張,因為把工長的工作專業化後,對任職者的體力和腦力的要求也就相應降低了。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把責任分為兩大類:執行職責和計劃職責。在執行部門可分解為:①工作分派負責人;②速度管理員;③檢查員;④維修保養員。在計劃部門又可分解為:①工作流程管理員;②指示卡片管理員;③工時成本管理員;④車間紀律管理員。這樣,原舊式組織中一個工長的工作由八位職能工長分管,為此解決當時缺少綜合管理人才的矛盾。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每一個工人在其工作中的任何一個具體方面只有一個職能工長領導,因此不會引起多頭領導而使工人無所適從。而且,由於每個職能工長只需學會履行有限的職責,所以培訓職能工長的工作將較為容易。

(6) 對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實行例外原則

根據這項原則,經理收到的應是簡潔明了、具有對比性的報告,其內容應包括在過去正常情況下未出現過的或非標準的各種例外情況,既有特別好的例外情況,也有特別壞的。這樣只要幾分鐘時間,就可使經理全面了解事態的發展過程與進退,使他能有時間去考試更廣泛的政策方針和研究他領導下的重要人員的特性和工作勝任問題。

在這裡,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強調了企業中經理人員的特殊作用,經理人員應避免管理中的細小問題,而應把這些日常例行事務留給專門人員去處理,本人只需關心「例外的問題」。這個「例外原理」能夠檢查究竟誰履行了他承擔的責任以及誰沒有做到這一點。

「例外原理」對於幫助經理人員擺脫日常具體事務,以集中精力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監督,是必要且有利的。執行這一原理不僅要授權給下級,而且應當使日常業務工作標準化、制度化,使下級人員有章可循。

(7)為實現科學管理應開展一場「心理革命」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認為,通過開展一場「心理革命」,變勞資對立為互相協作,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這才是科學管理理論的真諦。他強調,必須使工人認識到,科學管理對他們有好處,只有在改善操作方法的條件下,才能不增加體力消耗而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工人工資得以提高;也只有實現科學管理,才能夠降低成本,滿足僱主的利潤要求。

可見,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管理理論倡導在管理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科學的實踐精神,從而用調查研究和科學知識代替管理者個人的主觀判斷與經驗。正是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理論的出現,才使人類的管理由經驗走向科學。正是在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管理理論基礎上,創造和發展出了一系列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和方法,而這些技術和方法又反過來成為近代以來管理系統合理組織生產的基礎。當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除了受其所代表的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之外,還表現在:一是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利潤,工人最關心的是增加自己的金錢收入。他認為工人是笨拙的,對作業的科學化完全是無知的。二是僅重視技術因素,忽視社會、群體因素對管理的影響。三是注重基層管理或車間管理,忽視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與管理的問題,

科學管理的實踐方法

作業管理

制定科學的操作方法

科學地選舉第一流的工人,並循序漸進地培訓第一流的工人

實行刺激的差別計件工資制度

組織管理

區別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由管理部門按科學規律統一擬定工標準和制定工作計劃,從而達到用科學的工作方法來替代以往的工人憑自己經驗來工作的目的。

實行職能組織制:將管理工作進行細分,並據此設立職能管理者(工長)。

推行例外管理原則:在規模較大的組織中,高層管理者的職權應該集中於處理例外事件,而將處理日常事務的權力授予中下層管理者。

3.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追隨者們

弗蘭克和莉蓮.吉爾布雷斯(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享利.L.甘特(Henry L. Gantt)是堅定且傑出的科學管理管理的追隨者,他們在尋找最優作業方法的過程中,創造的許多實用管理方法和進行的動作研究,管理心理學研究至今仍在運用中得到傳播與發展。後人也將他們的主張稱為「效率主義」。

(1)鼓吹人道主義的甘特對科學管理思想的貢獻

提出實行「工作任務和資金」的工資制度(早於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差別計件工資制)

提出用圖表來幫助管理(後人稱這種用於標明計劃與實際作業情況的圖為甘特圖);

實踐對工人進行指導而不是驅使的管理思想

在晚年,強調企業的重點是服務而不是追求利潤。

(2)吉爾布雷思夫婦對科學管理的貢獻

分解各種最基本的操作,進行細緻的動作研究;

進行疲勞研究,尋找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最佳搭配方式;

強調進行制度管理;

探討工作、工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重視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發展。

二、亨利·法約爾及其一般管理理論

1.亨利·法約爾生平

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亨利·法約爾 。亨利·法約爾出身於富裕家庭,1860年畢業於礦業學校,進入法國一家礦業公司任職,1888年任該公司總經理,直到1918年退休。30年的總經理生涯,使他得以從最高層來探討組織的管理問題。亨利·法約爾是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傑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所謂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以後各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重要依據之一。亨利·法約爾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發表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2.亨利·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亨利·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有:

(1)區分了經營與管理的概念並論述了人員能力的相對重要性

亨利·法約爾認為,經營和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是指導或指導一個組織趨向目標,它由六項活動組成,即①技術活動,指生產、製造、加工等;②商業活動,指購買、銷售、交換等;③財務活動,指資金的籌措及運用;④安全活動,指設備和人員保護;⑤會計活動,指存貨盤點、成本核算、統計等;⑥管理活動,指組織內行政人員所從事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活動。亨利·法約爾認為,所有的組織成員都應具備上述六種活動能力,但對不同層次和不同組織的人員來說,這些能力的相對重要性不同。這首先表現在,居於不同層次的人員,各種能力有不同重要性。愈往高層,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增加,技術能力的重要性準確性減弱;愈往低層, 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減弱,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增強。其次表現在,不同規模組織的領導人員,各種能力的相對重要性不同。組織的規模越大,領導人員的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增加,技術能力的重要性減弱,組織規模越小,領導人員的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增加,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減弱。

(2)概括並詳細分析了管理的五項職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與控制

亨利·法約爾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管理職能,計劃不同常常是企業衰敗的起因。管理為了預見未來,就需要良好的計劃。為此,他擬出了計劃的依據,指出了良好的計劃應具備的特徵,提出了為制定良好計劃,領導人員必備的條件和能力。亨利·法約爾認為,企業中的組織包括人力和物力的組織,才能夠完成他們所承擔的任務。為此,他詳盡論述了人員在企業中應完成的任務以及為更好完成任務而必備的素質。亨利·法約爾認為,組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指揮,即把任務分配給各級各類領導人員,使他們都承擔相應的職責,他對負責指揮的人員提出了八項要求。之後的協調與控制,就是要統一、調節、規範所有的活動,核實工作進展是否與既定計劃和原則相一致,從而防止和糾正工作中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偏差。

亨利·法約爾指出,管理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各種組織的活動,這種活動對應着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種職能。

計劃 對有關事件的預測,並且以預測的結果為根據,擬定出一項工作方案。

組織 為組織中各項勞動、材料、人員等資源提供一種結構。

指揮 有關促使組織為達成目標而行動的領導藝術。

協調 為達成組織目標而進行的維持必要的統一的工作。

控制 保證各項工作按既定計劃進行。

(3)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十四項原則

勞動分工。他認為分工不僅限於技術工作,也適於管理工作,但專業分工要適度。

權力與責任。他認為責任是權力的孿生物,是權力的當然結果和必要補充,凡有權力行使的地方,就是責任。

紀律。他認為紀律對於企業取得成功是絕對必要的,同時還認為紀律是領導人創造的,組織的紀律狀況取決於領導者的道德狀況。

統一指揮。他認為,無論什麼時候,一個下屬都應接受而且只應接受一個上級的命令。這是一條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原則。

統一領導。他認為,凡是具有同一目標的全部活動,僅應有一個領導人和一套計劃。

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他認為,要實現這一原則,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並經常監督,儘可能簽訂公平的協議。

合理的報酬。他認為人員的報酬是其服務的價格,應保證合理,儘可能使僱主和雇員都滿意,但他並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標準。

適當的集權和分權。他認為集中作為一項管理制度,本身無所謂好或壞,領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把握集中的程度。

秩序。他認為一切要素應各有其位,特別強調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繫事先選擇好要素的恰當位置,如設備、工具以至人員等。

公平。他認為,公平是由善意和公道產生的,公道是指實現已訂立的協定,但這些協定要經常加以闡明和補充。領導者應該常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使公平感深入人心。

保持人員穩定。他認為,人們熟悉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秩序地安排人員並補充人力資源。

首創精神。他認為,全體人員的首創精神對企業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困難時刻。

人員的團結。他認為,團結就是力量,要努力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和諧與團結的氣氛。

跳板原則。企業管理中的等級制度顯示命令統一是必要的,但這會產生信息延誤現象。為解決這個問題,亨利·法約爾提出跳板原則,以便橫跨過權力執行的路線而直接聯繫。但只有在有關各方都同意且上級知情的情況下才能這樣做。

對於如何履行這些管理職能,亨利·法約爾提出了十四條管理原則。

亨利·法約爾的十四條管理原則

分工:類似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原則,其核心在於專業化可以提高生產率,從而增加產出。

權力責任:管理者有發布命令並使人服從的力量;而此權力的前提是,管理者遵從職權對等的管理思想。

紀律:全體員工服從和遵守組織運作中的原則。

統一指揮:任何一位員工只接受一位上級的指揮。

統一領導:為達成同一目標而從事的各種活動,只能在一個領導和一個計劃下進行。

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員工報酬:報酬合理,能夠獎勵有益的工作成果和激發全體員工的工作熱情。

集權化:必須根據組織的客觀情況,確定適度的決策權力的根本與集中的結構。

等級鏈:組織機構由最高層到最基層所形成的層次結構,這一結構實際上是一條權力線,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確保信息傳遞的必經途徑。在一定條件下,允許跨越權力線而直接進行的橫向溝通,可以克服由於統一指揮而產生的信息傳遞延誤(這一原則稱為「跳板原則」)。

秩序:每位員工都必須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公平:管理者應該以其忠誠和熱心來對待下屬。

員工的穩定:人員的高度流動會造成效率損失,因此,管理應該提供合理的人事計劃以保證工作的完成。

創造性:在盡力完成工作目標的前提下,鼓勵員工的首創精神。

集體精神:鼓勵團隊精神,以實現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協調和合作。

(4) 闡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論的必要性

針對當時法國的實際情況,即不少企業領導者都認為,只有實踐和經驗才是走上管理職位的惟一途徑,學校也不講授管理方面的課程。亨利·法約爾認為,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通過教育來獲得,管理能力像其他技術能力一樣,首先在學校里,然後在車間裡得到。亨利·法約爾很強調管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認為當時缺少管理教育的原因,是因為缺少管理理論,每一個管理者都按自己的方法、原則、判斷行事,沒有人把可以為大家共同接受的經驗教訓總結概括為管理理論。亨利·法約爾強調了建立管理理論的必要性,並擔起了這一重任。

作為古典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亨利·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和系統性,他對管理職能的概括和分析為管理學提供了一套科學的理論框架和內容,對現代管理科學仍具有直接的重大影響。他從企業最高管理者的角度概括總結的管理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也適用於其他管理領域,故稱一般管理理論。不過,由於他過於追求管理理論的一般性,因而對具體的管理過程重視不夠,這是有待於後人補充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