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印度(Ancient India),與古埃及 (Ancient Egypt)、古希臘(Ancient Greece)、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國(另有權威報道描述為古代中國)並稱為五大文明發源地。 古印度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1]
印度的遠古文明
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位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陸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里地區)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於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併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文明成就
佛教文化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當代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後來先後傳入中國,越南,日本,泰國,緬甸等。
文化遺產
文字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 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下來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佉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佉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 ,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文學 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鬥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鬥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着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醜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裡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建築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蕩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 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着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阿育王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蹟。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着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着帝王的權威。石窟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 石窟 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裡。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 自然科學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曆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符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準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醫學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藥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着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藥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障 、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藥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 ↑ 古印度是什麼時候滅亡的?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