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木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台灣野木瓜性溫味酸,平肝和胃,舒筋活筋,可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腳氣腫痛、吐瀉轉筋等。中藥材的木瓜和現在市場上買的木瓜不是同一種植物果實,市場上常見的木瓜是番木瓜科的番木瓜。
簡介
常綠木質藤本。葉為掌狀複葉;小葉4,中間的小葉較大,倒披針形至長倒卵形,長可達7厘米,寬2.5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具長約1.5厘米的柄。花序總狀,細瘦,長約7厘米;萼片6,外輪3個,卵狀披針形,內輪3個較狹;雄蕊花葯頂端鈍,不具附屬物,花絲除最基部外,完全分離。果實漿果狀。 為台灣北部特有種。倒卵葉野木瓜S. obovata Hemsl.小葉可多至9個,雄蕊花絲合生;阿里野木瓜S.keitaoensis Hayata雄蕊花葯頂端具尖突狀附屬物。[1]
用藥禁忌
1.《食療本草》: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2.《醫學入門》:忌鉛、鐵。
3.《本草經疏》:下部腰膝無力,由於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蘋果酸(mal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和皂甙,還含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繁殖方法
野木瓜育苗一般用扦插。在冬末春初選擇土壤肥沃、土層疏鬆深厚、向陽、灌溉和排水條件方便的地塊做苗床,做成1.5-2×3-5米的標準廂。在扦插前10天左右,按每標準廂施入10公斤腐熟平整細。在實生幼樹上選擇長勢健壯、高產的野木瓜樹枝為插條。按15厘米×15厘米株行距進行扦插。扦插枝長33-66厘米。插後澆足水,用稻草覆蓋於行間。
栽培技術
選地定植
野木瓜適應性強,對土壤不苛求,在一般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徽酸性至中性沙壤土和壤土上栽培最好。也適合於荒山和庭院種植,喜生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的土壤環境。在初春氣候轉暖後進行栽植。一般畝栽80-110株,株行距2米×3-4米。0.7米×0.7米×0.7的穴窩,每窩施入有機肥10-15公斤填一層土,再施入野木瓜專用復混肥1-2公斤再回填土。經半月左右後按每窩一株進行移栽或扦插,栽後澆透水。
田間管理
施肥(1)施肥量:移栽第一年根據苗情每株淋糞水0.5-1.5公斤。成年樹每年施農家肥10-15公斤/株,木瓜專用肥2-5公斤。(2)施肥時期一般分三次。第一次基肥占年總施有量的50%於秋末冬初施下。第二次於開花前施用,占年總施肥時的30%,第三次於果實生長後期施用,占年總施肥量的20%;(3)施肥方法:一般在離果樹33-66厘米開環形溝把肥料施入溝內,覆土。也可在開花後期和果實膨大期葉面噴施葉面肥,如硼肥、葉面寶、尿素等。
整形修剪野木瓜如果不進行整形修剪,樹高可達10米並長成灌叢形,不利管理和果實採收。(1)整形:主杆高40-80厘米,留中心干。分直立和彎曲兩種類型。在中心幹上直接培養大、中、小枝組。樹高可控制在2.5米左右,冠徑2米左右。(2)修剪:從幼樹結果開始,應適當重剪去基部萌薜、枯枝、病蟲枝、中心枝、纖弱枝、衰老枝、生長內堂橫穿枝、徒長枝。為了保證每年有一定的生長量,以保持健壯的生長,應掌握未衰先更新的原則。利用健壯的發育枝更新樹冠,穩定骨架,維持骨幹枝的生長優勢。
中耕除草野木瓜栽培地可以間作矮稈作物,如蔬菜、綠肥、薯類等。結合種植作物和施肥進行除草翻地,每年翻地1-2次。
病蟲防治
野木瓜抗病蟲害能力極強,只要加強整枝修剪和合理施肥,一般不易發生。常見的病害有葉枯病、皮枯病、干腐病等。葉枯病、干腐病可用1:2:200波爾多液噴霧;皮枯病用力刮去病部熏以硫磺或塗上石硫合劑。早害有天牛、蚜蟲,用氧化樂果等殺蟲劑均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