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嘆黃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嘆黃權,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 堪嘆黃權惜一死①,紫陽書法不輕饒②。 【釋詞】 ①堪嘆:堪,可以。可嘆。 ②紫陽書法:紫陽,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別號。朱熹撰寫史書《通鑑綱目》,記敘三國曆

【原文】

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

堪嘆黃權惜一死①,紫陽書法不輕饒②。

【釋詞】

①堪嘆:堪,可以。可嘆。

②紫陽書法:紫陽,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別號。朱熹撰寫史書《通鑑綱目》,記敘三國歷史是以蜀漢為正統。書法,古代史官編寫歷史,對史實的評論、人物的臧否,都有一套嚴格的體例,叫書法。由於朱熹是尊劉貶曹的史學家,所以對黃權降魏的行徑會「不輕饒」。

三國詩詞《嘆黃權》原文及賞析

【賞析】

夷陵戰敗後,在江北督兵的蜀將黃權,被吳兵隔在江北岸,欲歸無路,只好投降了魏國。這首詩指斥蜀將黃權不忠、惜死、降魏。但從小說情節來看,黃權降魏實出於不得已。當初,劉備率水軍沿江而下,連營紮寨,黃權便進諫:「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臣願為前驅,陛下宜在後陣,庶萬無一失。」可劉備頭腦發熱,他認為:「吳賊膽落,朕長驅大進,有何礙乎?」於是兵分兩路:命黃權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劉備自督江南諸軍。當夷陵戰敗,黃權隔絕在江北,被迫降魏。蜀漢近臣向劉備奏曰:「黃權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將彼家屬送有司問罪。」劉備此時頭腦已冷靜下來,他說:「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負權,非權負朕也。何必罪其家屬?」仍舊供祿米以養之。黃權降魏,對曹丕也不隱瞞實情,他說:「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諸軍於江北,被陸遜隔斷。臣歸蜀無路,降吳不可,故來投陛下。」因此,當有人說劉備將黃權家屬盡皆誅戮,黃權不信。他說:「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上述情節與《三國志》的記載一致。可見,黃權不是不忠,實出無奈。特別可貴的是劉備寬懷對人,不苟全責備。因此,裴松之在《三國志·黃權傳》中評說:「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懸邈遠矣。《詩》雲:『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毛宗崗修訂《三國演義》時增添的這首詩,完全離開了情節,站在敘事者的角度加以評議,並以武死戰的愚忠模式去衡量人和事。他讚美「身留一劍答君王」的死節之士,指斥「忠義安能事兩朝」的黃權之流。問題是像黃忠、嚴顏投降劉備,也屬於事二主之輩,為什麼非但得不到指斥,相反大加讚揚呢? 可見,在毛宗崗看來,降蜀為是,降魏為非。因此,黃權降魏是大逆不道,當然「紫陽書法不輕饒」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