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常记挖井人(郭清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吃水常记挖井人》是中国当代作家郭清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吃水常记挖井人
有楹联曰:
常思井水甜,谁人忘义千夫指;
倍感亲情重,吾辈怀德百代传。
我的老家在宛北谢庄镇农村,吃水问题从来都是民生大事。虽说老家现在生活水平无比优越,家家都通了自来水,但几代人挖井吃水的历史故事说来话长,更让人津津乐道,最难忘的是让我们吃上水的挖井人。
孩提时,家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生活的村子也没啥优越性。记忆中,各家各户吃的水都是大人辛苦从村中唯一的老井中一桶桶打出,并用肩一担担挑回家,倒入备用的缸中作为做饭烧茶用。井中的水也比较甜,但平常量不大,大家都十分珍惜,分早中晚错峰挑水。
那时幼小的我都是看着爷爷或父母亲,在傍晚时间段挑去挑回很是辛苦,暗想等我长大,我要替他们去挑满满的水回来用。那时感觉到优越一点的是村子西边不远,有一条自北向南流经的小河。河上游是一座小型的杨树岗水库,因此水量充足,河水也较清澈。大家日常洗衣服、饮牲口等到此进行,合适机会还能洗个澡,逮些鱼虾!
说起村中那口老井,爷爷是当年倡导和建造者。据长辈们讲,建老井之前(解放前),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吃水只能在河里打水吃,水质一旦污染村民健康堪忧。那时年轻的爷爷刚解甲归乡(参加北平和平解放)。看到这种状况,有点经验的他便出资出力,协调政府召集大家打下了这口井,从此方便了村民。
多年以后,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有条件的人家,逐步在自己家里打井,装起压井甚至水泵,出来的水质更好了,再也不用去老井挑水吃了。而老井年久失修,残石断垣,脏臭不堪,不时有牲口掉入,这也成了最大隐患。无奈,最后还是爷爷亲手埋掉那口老井。
此后岁月静好,大家吃水相安无事好多年。2000年左右,村里的乡亲都感觉到吃的水有股苦碱味,为此请来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化验,被告知地下水污染、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大概是农田使用化肥及肥水养鱼有关)。难怪近几年,村里生病的人很多,特别是肿瘤性疾病。生命贵无价,健康胜万金,一石激起千重浪,各家各户的压井水再也不能食用了。
乡亲们忧虑万分之际,在外工作的八叔急忙赶回来了,他积极筹措资金,因为我们村是修建水库时的移民村,他跑上忙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支持。资金到位后,八叔又托专业人士选好优质水源地,打下深水井,又给各家各户布好管线,通上了自来水,自此终于彻底解决全村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以后连洗澡等日常生活用水也方便多了。乡亲们眉开眼笑,值此又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八叔说他自小在村里吃着井水长大,不能忘记乡亲,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不能忘记那苦难的岁月,不能忘记扶我们上岸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人!
心藏正气,报恩怀实,感德怀诚,袒落落胸襟,当思漂母碗中味;
情树仁风,急处见真,难时见力,越茫茫沧海,莫效僧人饭后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