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吴沙故居, 位于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北门巷39号,为一栋三合院,于正厅内供奉吴沙[1] 画像,两旁并有对联“真成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吴沙聚落初建周围种满竹围,内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时期殃遭日人搜索缉讨,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厅在当时被烧毁,只留下左右护龙;民国8年左右,吴沙后代在原址右后方重建一间公厝做为公厅使用。民国93年,正式登录为历史建筑,目前有典藏品展出并开放参观。由吴光裔公祭祀公业负责管理。
历史说明
1.噶玛兰僻处台湾山后,草莱未辟,平原上定居著一群乐天知命的噶玛兰人。嘉庆元年(1796)漳人吴沙率漳、泉、粤三籍流民入垦头城,初始与番数闘,但皆未成功。后番社流行“痘”,吴沙出方施药,治愈社番甚众,番人感恩,同意分地付垦,埋石设誓互不侵扰,遂汉人顺利进入兰地拓垦,头围成为第一个据点,而台湾北部与大陆内地流民闻风踵至,吴沙获垦单后乃发出私单招佃,并订立乡约、征租谷、辟道路、设隘寮,奠定了兰阳开发的稳固基础,也被后人尊称为开兰第一人。
2.嘉庆3年(1798),吴沙过世,吴沙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领吴光裔、吴化三人继续共同领导开发,至五围(今宜兰市一带)。后吴沙后裔选择四围落居。
3.吴沙聚落初建周围重满竹围,内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时期殃遭日人搜索缉讨,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厅在当时被烧毁,只留下左右护龙。
故居兴修纪录
1. 兴建年代:日大正8(1919)年。
2. 修建年代:2001(民90)年,明间、左右小港间全面抽换屋顶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顶;明间神龛神龛屏、左右隔间木构件更换铁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铺水泥砂浆、内墙面重新粉刷、正厅及护龙正立面外墙台度重贴石材装修、墙面斗仔砌砖整修等。
建筑概述
1. 基地配置:开兰吴宅公厅坐落礁溪乡四城开兰路南侧之姓吴底聚落内。
2. 建筑坐向:坐南朝北。
3. 建筑格局:传统三合院三合院建筑,正身面宽三间,左右护龙面宽三间;建筑坐落于高约三阶台基之上。正面阶梯之上为檐口廊,立面墙采土角砖外侧斗仔砌砖装修。正身三处、左右护龙各一处,采双扇木板门;室内正身明间左右侧采穿斗木构隔间、其他左右室内空间采清水砖墙隔断。
4. 空间配置:整座公厅的空间及其配置可分为前檐廊空间、正身明(中港)间神明厅、左右次(小港)间、左右稍间、左右边间,共区分为七个空间;合院左右侧之护龙内可区分为三个空间。
5. 建筑构造:正身明间左右木栋架采穿斗式构造之作法,在木构造的落柱上使用木柱,于正立面檐口出斗栱。正面、左右二侧山墙及背面墙身皆为土角砖砌墙身,外墙面以斗仔砖装修。
建筑特色
- 吴沙故居旧址牌
旧址牌所在地为原吴沙居住之故居建地,以压舱石为台基, 于日据时代焚毁。
- 清水砖户碇
- 乱石砌台基
- 百年双扇板门
- 土角砖土角厝外侧斗仔砌砖
- 故居天窗
- 故居木隔屏
- 百年古井
- 百年长廊-子孙路
- 古老明架天花
- 穿斗式屋架
- 百年谷仓谷仓
艺文展出
聚落外观特征
1.吴沙聚落原以四层竹围包被,作为防御机能;日治时期的竹围,日人为避免窝藏反动份子,并下令砍尽,之后改建以砖墙,现今红砖墙代表著吴沙家族聚落的界线。
2.该聚落为兰阳平原单姓的集村聚落聚落(姓仔底),闽南式和院院落建筑形式。由于同姓家族院落紧密建筑,或不同家族彼此紧邻形成,防卫性强,易守难攻,周边以为围墙围绕,并有公共进出口以利管制,数户人家共用一内院,内院亦有公共出入口,巷内建筑物间通路弯折,叉口多,内埕入口不明显。目前聚落仍还保留有古井、内埕、围墙等,并有三期建筑:一为日治前未被烧毁留下的屋身;一种为日治时期加盖的斜屋顶砖造建筑;另一期为民国70年代以后所加盖的水泥平房及二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
3.吴沙聚落内的公厅,为吴沙第四代后人兴建,其建筑样式为砖造三合院,室内格局五开间,瓦做屋顶,台基为压舱石,墙身上段墙堵为斗子墙,下段为卵石,栋架为穿斗式,前有一小内埕,后有巷道及一口古井,不假任何花俏的装饰,为小尺度的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