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國盛 男,1964年9月5日生於湖北廣濟(武穴)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1983)、哲學碩士(1986),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1998)。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長聘教授、科學史系系主任。 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第七、八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1]
目錄
個人簡歷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1983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攻讀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導師黃耀樞教授,1986年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晉升,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研究員。
1995年師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葉秀山教授在職攻讀西方哲學,1998年畢業並獲哲學博士學位。
1999年4月9日離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回到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准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
2000-2009年擔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委員。
2001-2005年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主任。
2001年起擔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
2004-2015年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
2006年起擔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2007年起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科技史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2010-2016年擔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9月1日離開北京大學,進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任長聘教授。
2017年6月擔任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2]
出版書籍
- 1.《自然的觀念》,譯著(與柯映紅合作),華夏出版社1990年出版,145千字
- 2.《自然本體化之誤》,專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128千字
- 3.《希臘空間概念的發展》,專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90千字
- 4.《自然哲學》(第1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290千字
- 5.《科學思想文庫》,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共5種
- 6.《科學的歷程》,專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728千字
- 7.《時間的觀念》,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180千字
- 8.《自然的退隱》,專著,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120千字
- 9.《自然哲學》(第2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440千字
- 10.《綠色經典文庫》,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000年出版,共16種
- 11.《追思自然》,個人文集,遼海出版社1998年出版,300千字
- 12.《現代化之憂思》,個人文集,三聯書店1999年出版,130千字
- 13.《自由的科學》,個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189千字
- 14.《科學的歷程》(第二版),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925千字
- 15.《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第1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5種
- 16.《哥白尼革命》,譯著(與張東林、李立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259千字
- 17.《讓科學回歸人文》,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207千字
- 18.《反思科學》,演講集,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出版,110千字
- 19.《大學科學讀本》,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500千字
- 20.《社會轉型中的應用倫理》,主編,華夏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361千字
- 21.《科學與社會》,譯著(校者),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 22.《自然的觀念》,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66千字
- 23.《時間的觀念》(第二版),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200千字
- 24.《寂靜的春天》,評點,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 25.《技術哲學經典讀本》,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800千字
- 26.《技術哲學講演錄》,演講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161千字
- 27.《希臘空間概念》,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165千字 38.《什麼是科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240千字
- 28.《吳國盛科學博物館圖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 29.《由史入思--從科學思想史到現象學科技哲學》,2018年4月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460千字[3]
- 30.《科學的歷程》第四版,2018年8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4]
- 31.《科學史筆記》出版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ISBN:978-7-218-13749-0[5]
所獲成就
個人成就
著作獎項
- 1. 1996年,"希臘人的空間概念"(《哲學研究》1992年第11期)獲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頒發的"自然辯證法青年成果獎"(1996年5月)。
- 2. 1996年,"重建自然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第2期)獲"《自然辯證法研究》創刊10周年優秀論文獎"(1996年5月)。
- 3. 1996年、1997年,《科學的歷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獲96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1997),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1997)。
- 4. 1999年,《時間的觀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獎(1999年)。
- 5. 2001年博士論文《技術與形而上學》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 6. 2008年,《時間的觀念》(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7. 2009年,《科學的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獲"200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6]
教學獎項
2005年,"哲學本科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建設(北京大學)"獲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獲獎者吳國盛、葉朗、趙敦華、豐子義、胡軍。同年,《科學通史》被評為北京大學精品課程,獲獎者吳國盛。 2010年,《科學通史》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獲獎者吳國盛。[7]
評價
潛心讀書、追求學術
1964年9月5日,吳國盛出生於湖北省武穴市(原廣濟縣)的一個農村家庭,鄂中地區良好的文教傳統培養了他旺盛的求知慾。在身為教師的父親的影響下,年僅5歲的吳國盛開始了自己的校園生活。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吳國盛小學、中學一步步讀下來,成績始終位居年級前列。其實,吳國盛當時比較喜歡的是文科專業。但是,按照當時的流行觀念:最好的學生要選理科,最好的理科要數物理,於是,年僅15歲的吳國盛填報高考志願時選擇了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空間物理專業,並以全縣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順利錄取。
進入北京大學後,吳國盛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其實並不是純粹的物理學問題,而是理論物理學中一些帶有思辨性質的基本命題,於是勤于思考的他轉入了科學史及科學哲學相關領域的學習--而這其實就已經逐漸進入了哲學的範疇。在強烈的學習興趣的引導下,4年本科之後他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系自然辯證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的數學哲學家黃耀樞先生,從此把自己對哲學的業餘愛好變成了一生的學術追求。
為求學術、守清貧甘坐冷板凳
1986年,年僅22歲的吳國盛碩士畢業了,當時的他面臨着多種選擇:出國、從政、做學術,等等。最終,他選擇了學術作為他一生的志業,進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工作,開始了長達13年的社科院的科研與學習生涯。
那個時候的吳國盛雖然年輕,卻一心一意要做一個在學術方面有所造詣的學者。為求學術上的發展,他摒棄了外界所有的誘惑,在清貧的日子裡堅守着科研的冷板凳。 經過許多個日夜的苦讀、思考、探索、求證,1996年5月,他的名為《希臘人的空間概念》與《重建自然哲學》的兩篇論文相繼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評為"自然辯證法青年成果獎"與"《自然辯證法研究》創刊10周年優秀論文獎"。他的著作《科學的歷程》也在1996年、1997年先後被中宣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青團中央等權威部門評為"五個一工程"著作獎、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首屆胡繩學術獎,並在1999年被科技部、中科院、全國科協評為"科學家推薦的20世紀百部科普佳作",列入了新華書店總店《全國新書目》的"新中國50年百部名著"。
1997年,他的著作《自然的退隱》再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他主編的叢書《綠色經典文庫》獲吉林省新聞出版局的"年度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1999年其著作《時間的觀念》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專著類二等)"。除此之外,1998年他還獲中組部、人事部、中國科協聯合頒發的"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厚積薄發、攀登高峰
"學然後知不足",在社科院潛心研究學問的過程中,吳國盛漸漸感覺到自己學養的不足。為了在學術上能夠再上一個新台階,在自己從事的科學思想史與哲學史之間建立起有益的鏈接,於是,在繁忙的科研之餘,1995年,他報考了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西方哲學的博士研究生,並被順利錄取,師從哲學系著名博士生導師、哲學大師葉秀山先生。
吳國盛當時屬於在職讀書,一方面要忙於哲學所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完成研究生院規定的學位課程,每天都要來回奔波於研究生院和哲學所之間,緊張辛苦忙碌,但是他都堅持下來了。在博士一年級時學習學校要求必修二外,於是他就選擇了德語。零基礎開始,學習很緊張。但是他堅持只用一年左右就啃下來了。這一年的德語學習為他將來進一步的學術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極好的德文基礎。1997年,尚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吳國盛被社科院破格晉升為研究員,成為當時這所學術研究機構中最年輕的研究員,那一年他僅33歲。對此他笑稱,這都是研究生院的嚴格要求給學生帶來的豐厚收穫。
葆守熱情、成名不欲人知
當年的吳國盛已經算是頗負盛名。然而,在提起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卻表現得十分輕描淡寫,更不大願意被人稱為是"天才式的成功"。在他心裡,他更願意把自己的人生表達為一種單純的學者生活--終其一生不斷地讀書、思考、交流、寫作。在他看來,這些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因為在社科院那樣安靜的科研環境裡,在13年的工作積累中,如果不做出一些像樣的東西,那反倒是有問題的。如果一定要問究竟是什麼在這裡面起主導作用的話,他更願意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對於學術問題本身的興趣,即學術熱情。
說到葆守學術熱情,吳國盛本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這既是吳國盛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自己的承諾。在研究生院讀博期間,非哲學科班出身的他,選擇了從哲學史的基礎開始從頭學習。從古希臘到海德格爾,圍繞着現代技術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問題,順着西方哲學的傳統一路思考。三年磨一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技術與形而上學--沿着海德格爾的"思""路"》於2001年被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之一。這是他所獲得的眾多獎項中最令人難以忘卻的一項。但是,每每談到這裡,他總是將其歸功於恩師葉秀山先生的教導有方,同時又很謙虛地表示自己的那篇論文其實並不是大家說得那麼完美,只是自己學術道路上一次並不算成功的探索和思考而已。其實,所謂"嚴師出高徒",正是在葉先生的嚴格要求下,吳國盛養成了對於自己的學術作品嚴格要求的嚴謹作風。不僅是對於自己的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對於自己當年的成名之作--《科學的歷程》一書,他也是一再修正,其第二版於2002年獲得了《科學時報》社舉辦的"科學時報讀書杯"最佳科普圖書獎。而他自己,也由於在學術上的突出貢獻,於1999年被母校北京大學聘請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00年又擔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2001年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主任,2004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再回母校,授業解惑
回到了北大,吳國盛笑談自己不再有當年的創作熱情,開始轉型為一個"教書匠"。不過我們可以看到,正如金子到了哪裡都會發光,一個對於自己事業有熱忱、有執著信念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上都會十分出色。 2002年,吳國盛被教育部授予第四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其實,從1999年開始,他就在一系列的學術活動中頻繁出現,就環境保護、科學的未來與人類的命運等問題與學界及社會各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討論,對現代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科學革命"與"技術理性"兩大專題上形成了自己新的學術思路。
另外,在學術研究方面,除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思想史四個方向努力外,他還致力於"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設,在"科學革命"和"技術理性"兩大專題上積累文獻、開拓思路。在大眾寫作方面,他力求溝通科學與人文,傳播綠色觀念,反思現代現象,持守科技時代思的可能性。
視頻
北大哲學系教授吳國盛:《百年科技的歷史回顧和哲學反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