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尚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尚时
出生 1904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地理学家

吴尚时 (1904年~1947年),开平县长沙镇楼冈桂芳里人。

民国2年(1913年),吴尚时进入广东师范学堂读书。民国17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前身为广东师范学堂)英语系毕业,获金牌奖。同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攻读地理。

民国23年(1934年),吴尚时在GRANOBIE大学毕业,随后考取了硕士学位。

民国24年(1935年),吴尚时离开法国回国,在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曾兼系主任,讲授地形学、水文学、小区域地理、读图学等课程。任教期间,除在课堂上课外,还经常带领助教、学生到野外考察,并编写了《白云山东麓地形之研究》一文,成为我国最早的一篇地形学文章。同年,吴尚时带领学生考察了西江羚羊峡番禺等地,回校后,编写并发表了《广东羚羊峡与羚羊旱峡地形之研究》以及《广东番禺新造市桥地理述要》二文;此外,还与学生罗开富合作编写了


两篇有关治理广州水患的文章。教学之余,吴尚时还翻译了当时外国地理学家的经典著作《森林与河流》、《自然地理学原理》、《地貌篇》、《水文篇》中“江河”等篇,共20多万字。

民国25年(1936年),吴尚时与罗开富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阳江等县考察,编写了《广东四邑阳江地理述要》一文。同年5月,广州洪水泛滥成灾,吴尚时与罗开富合作编写了《论广州市二十五年六月一日之水灾》一文,分析了水灾的原因。同年冬,吴尚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M.PARDE氏的《江河之流量》一文。当时,当局认识到水文关系到广东、广西两省的民生问题,因此,经常邀请吴尚时参与有关水利问题的讨论。当时,有关顺德甘竹滩的存废问题,争论不定,当局特邀吴尚时到甘竹滩作实地考察。吴尚时经过详细的考察,综合分析了炸毁甘竹滩的利和弊,提供了否定炸滩的意见,为当局所接受。

民国26年(1937年),吴尚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了广州南部七星岗古海蚀遗迹,并编写了《十公尺海蚀之发现》一文,以确实的证据证明,远在7000年至10000年前南海海滨就在七星岗(按:“七星岗古海蚀遗迹”现已成为广州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南侵,广州失陷。吴尚时携带家眷避居香港。在港期间,吴尚时用法文编写了<法国里昂金山之变硬黄土》一文寄往法国发表。

民国28年(1939年)初,吴尚时根据广东的地理形势编写了《广东西北两江之形势》一文,文中预料日军进攻两广的途径。后来的事实证明,吴尚时的预料完全正确,日军正是按照吴尚时预料的路线进攻两广。同年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省澄江复校。吴尚时在前往云南途中,路经罗定县并考察了罗定盆地,编写了《罗定盆地之地形》,叙述了地质成因及被侵蚀的历史。及至到达云南澄江后,吴尚时又以澄江地理为研究对象,经常带领学生爬山涉水,进行实地考察,相继编写了《云南澄江盆地地形》、《晋宁附近地理考察记》、《云南阳宗海地形考察记》;又与陈小澄合著《云南中部地形》,与梅甸初合译了外国的《水界地理》;此外,还与陈永汉、陈小澄两人合撰了《云南玉溪地理考察记》一文。

民国29年(1940年),中山大学迁回粤北坪石,吴尚时又以粤北区域为研究对象,经常翻山越岭,实地考察,编写了《广东乐昌盆地地理纲要》,并与陈小澄合作编写了《读图举例——广东防城龙门》、《读图举例——广东乳源梅花街》二文。同年,吴尚时还翻译了外国名著《江河之水文》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30年(1941年),吴尚时与罗来兴开始研究湘南地形,两人曾到衡山作实地考察,被防军捉获,几经转折,才获释放。回校后,编写了《南岳之地形》一文。同年,应广东省政府的邀请,任《广东年鉴》编辑委员,负责编写广东地形一章。

民国31年(1942年),广东省政府委托吴尚时绘制广东省政府经济地图及分县图志。吴尚时组织徐俊鸣、何大章、罗来兴、李祀栋、钟衍威等人参加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将全部图志绘成,交给广东省政府统计处付印。同时,吴尚时还主编了《日本地形图》,由亚新地学社出版。

民国32年(1943年),吴尚时负责主编地理学丛书。当时,时局动荡,只印成3本:一为《广东曲江潦患与预防》,一为《广东浈武二河之水文》,一为《粤北之水力》。同时,吴尚时根据在粤北实地考察的情况,编写了《粤北国防根据地》、《粤北、四邑与南路》、《县长与地理》、《乐昌峡》等文,并与学生曾昭璇合撰了《丹霞与南雄层位之新见解》一文。


民国33年(1944年),吴尚时与何大章合著了《广东省之气候》一书,由亚新地学社出版。同年,又与曾昭璇合作,编写了《雷州半岛》一文,在地理学报发表。同年冬,日军侵占粤汉铁路,吴尚时携同家眷和陈小澄、梅甸初、曾昭璇等人,坐船沿武江直上临武,在临武住了3个月;在临武期间,吴尚时经常到附近墟市考察,并编写了《墟市之研究》一文。后返回坪石后,日军又到,吴尚时避居曲江;不久,曲江又被日军侵占,吴尚时又避居城郊村落。随后,被梅甸初接到仁化,安排在扶溪墟旁的古夏村居住。在这期间,生活艰苦,然而吴尚时仍集中精力,编写了《南岭何在》、《华南弧(英文稿)》二文。同时,还实地考察了仁化一带的地理,编写了《仁化县地理》一文,并翻译了马东南的《气候学》一书。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吴尚时随学校迁回广州。随后,辞去中山大学主任职务,转到岭南大学任教。

民国35年(1946年),岭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室拟将《岭南学报》复刊,试刊中刊登了吴尚时在粤北时编写的《仁化县地理》、《粤北红色岩系》、《东江附近地形初步观察》、《雷州半岛》等4篇文章以及译文《气候学》。

民国36年(1947年),《岭南学报》正式复刊。该刊发表了吴尚时与曾昭璇合写的《广东南路》、《南岭何在》二文。同年,吴尚时翻译《北美州地志》之“北美之气候”一章,在岭南学生自治会出版的《南风》上发表。其时,吴尚时已积劳成疾。同年9月,吴尚时进入碧澄医院治疗;9月21日,终于不治去世,终年43岁。

吴尚时生前著作甚丰,共写下了70多篇论著和译作,170多万字。[1]

参考资料

  1. 吴尚时广东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