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諧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和諧理論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和諧理論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的席酉民教授於1987年提出的一種管理理論,他在1989年出版了《和諧理論》一書。這一理論提出之後,受到了理論界的普遍關注。

和諧理論是建立在系統理論與系統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論的核心基礎是:任何系統之間及系統內部的各種要素都是相關的,且存在一種系統目的意義下的和諧機制。和諧機制在最大程度上與效率是一致的。在現實生括中,不和諧態的存在是絕對的,而和諧則是相對的,和諧管理的目的即是使系統由不和諧逐步趨近和諧的狀態。應該注意的是,這裡包含了一個以「和諧」為標準的最優狀態唯一存在的潛台詞。

和諧理論的闡述是從系統的負效應開始的。和諧理論認為:和諧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狀態,系統的負教應因此可以分為:1)要素性負效應;2)構成性負效應;3)組織性負效應;4)精神性負效應;5)內外失調性負效應;6)總體負效應等六個層次上的影響(席酉民,1989)。

與之相對應,一個系統在要素、構成、組織、精神、內外協調以及總體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和諧問題,和諧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個子系統中形成一種和諧狀態,從而達到整體和諧的目的。基於上述思想,和諧理論提出了兩軌、兩場的概念模型。兩軌即系統的組織手段和社會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統成員的行為邊界,具有一定強制性的約束力。這是一種有形的約束。兩場即「協同力場」和「促協力場」。按席酉民教授的定義,協同力場是由組織機能、人的精神、道德、行為習慣和系統文化等構成的一種無形的內部環境」。促協力場是對協同力場產生影響的系統外部環境(席酉民,1987),是一種無形的規範。

對應於和諧的機制,系統的優化便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席酉民,1989):

1、根據系統生存的根本目的、資源、人力及其他條件確定合理的組成要素及構成方式,並使之相互協調。

2、根據系統發展目標、構成,確定合理的功能及實現功能的最佳組織結構和硬性的控制機制,使系統有效發展,達到組織和諧。

3、根據系統使命、目標、構成、功能、結構、素質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系統精神和文化(即協同力場),達到內部環境和諧。

4、根據系統的根本目的和外部的發展變化,形成系統充分利用促協力場的促進作用和保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機制,達到外部和諧。

5、綜合上述過程,使系統總體達到和諧狀態,實現總體和諧。

在以上基礎上,和諧理論還給出了「和諧」的測度手段、優化程序、預警系統等一系列的方法,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

在和諧理論提出後l0餘年的研究和實踐中,通過對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論的揚棄和突破,形成了和諧理論的基本思想並給予繼續完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在《管理工程學報》上發表的「和諧管理理論基礎:和諧的詮釋」;同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學報》上發表的「和諧管理思想與當代和諧管理理論」;在《中國軟科學》上發表的「基於信息流動協調的組織和諧管理思考」;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和諧管理理論》一書,其基本思想是:「和諧管理理論是緊密依賴環境的圍繞和諧主題的問題解決學,其中,『和諧主題』是指在特定時間、環境中,在人與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問題。『和』被定義為人及人群的觀念、行為在組織合意的嵌入;『諧』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合理的投入。『合意』、『合理』觀點可以分別被『和則』及『諧則』所系統的闡述,『和則』是用來應對人的永恆不確定性的專門裝置,主要目標是為了消減源於人的不確定性;『諧則』是處理任何可以被最終物化或要素化的管理問題,他們都可以用『數學模式/方程』在給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去追求結果的最優化,它的主要着眼點在於確定性(概率意義)中的效率問題。」[1]他還認為和諧趨勢通過不確定性消減與優化兩條路徑及其交互作用保證主題有效實現與不斷調整。當環境、組織與領導者中某些因素髮生重大變化時,將引起主體漂移,企業根據新的發展主題,選擇建立新的和諧機制。

用和諧理論創建和諧企業

1、注重與時俱進的企業發展戰略

根據國內外企業的發展,一個和諧企業的發展應當具有與時俱進的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持久競爭性與超常業績來源於與時俱進的發展戰略,這需要對企業發展主題進行辨識、分析、設計與構建,而發展主題就是企業發展戰略方面的和諧主題。為了實現發展主題,必須藉助和諧機制,也就是從「和則」與「諧則」兩個方面為企業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與時俱進地實現發展戰略,提供解決路徑。

2、注重「以人為本」地構建學習型企業

一個具有持久創新能力的團隊,在設計構建未來的組織中,應在內部建立完善的「學習機制」,將成員與工作結合起來,使組織在個人、工作、團隊以及整個系統等層次上得到發展。學習型組織有五個特點:一是組織中每個人都有自我超越的願望;二是每個人都有開放的新的模式;三是組織有一種真正被大家嚮往的共同的願景;四是組織內部成員之間要通過一種深度會談的方式共同學習,進而形成團結的學習過程;五是組織成員都習慣進行系統思考,而不是單純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進入2l世紀,面對以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為背景的國際競爭,只有更加注重人的使用、人的學習、人的溝通、人的和諧、以人為本才能使企業在和諧管理中創造奇蹟。還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管理,切實抓好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市場營銷三支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完善人員的評估、選拔、培養機制,根據企業發展需要,適時對領導班子進行優化,不斷健全選人、育人、用人、留人機制,着力培養一批以高素質專業人員為主體、中青年技術拔尖人才為骨幹的人才隊伍,這是構建學習型企業的根本。

3、注重資源的系統整合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待和諧管理問題,不僅一個大系統需要和諧,而且各個子系統也需要和諧。系統整合與和諧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即環境因素、人的不確定性及能動作用、客觀要素的可控性、管理成本的限制、管理過程的客觀性和人為干預。這就需要高度重視發揮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將資源重點投向有需求、有效益的地方,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企業要整合好系統的規模和效益,整合好資源優勢,因為這是企業和諧發展的大計。所以,作為和諧企業必須注重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等資源的系統整合與匹配、協調,注意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使用與保護、發展與創新,注重人財物、產供銷各個子系統在動態流程上的提升與銜接發展。

4、注重人與自然的關係

隨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類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嚴重問題,客觀上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走綠色管理、循環經濟的道路。

5、注重跨文化管理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跨國公司收購、兼併、重組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經過重組的跨國公司普遍存在着文化差異及調適問題。跨文化管理成為跨國公司的管理模式之一。跨文化管理的着力點首先在於,跨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他們有着各自獨特的個性需求,只有按照不同的個性需求提供多元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為他們所接受。其次,跨國公司的員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融合有着正反兩方面的效應,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公司運作的效率和效益。再次,跨國公司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在價值觀念、領導方法與管理風格上迥然不同。如何通過整合使其相得益彰,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之一。

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應採取的相應對策措施是:

1)跨文化管理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在構建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上要發揮多元性文化的優勢,樹立公司的國際文化形象。良好的國際文化形象有利於跨國公司業務的積極拓展。通過公司內部外部的跨文化管理,企業凝聚力和員工積極性都會得到提升。

2)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要求加強適應性訓練。適應性訓練是為了加強人們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有利於不同文化雇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具體來講是把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員或在不同文化地區工作的雇員結合在一起進行多種文化培訓,通過演講、對話、討論、案例分析以及實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打破雇員的文化障礙和心理障礙,加強每個人對不同文化環境的適應性,加強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和協調。

3)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本土化戰略是跨國公司業務拓展過程中跨文化管理的一種戰略。本土化戰略包括人員本土化和企業文化本土化。人員本土化主要是利用當地管理者對本國(區)文化的熟悉,減少文化摩擦,提高管理效率。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須面對多種文化整合與融合,通過多種文化整合與融合,產生一種極具活力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一種戰略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