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管理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和諧管理理論是一個文化術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和諧管理理論是和諧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和諧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個子系統中形成一種和諧狀態,從而達到整體和諧的目的。和諧管理的要旨是組織為了達到其目標,在變動的環境中,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優化和不確定性消減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其中和諧主題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在人與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心組織問題。」
主要假設為:(1)環境(自然、社會、文化、政治、技術)因素是一切管理理論的約束條件;(2)人是管理活動中不確定性的終極源泉(在管理的意義上,物要素的不確定性是可以認知和適度控制的);(3)非人管理要素的目標實現方式可在人的認知範圍內被無限優化(雖為強假設,但具有管理意義)。
和諧管理理論基於上述前提,將放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基本框架,而成為緊密依賴於環境的「圍繞和諧主題的問題解決學」。它是基於「此時、此地、此行業下的和諧主題」的辨析和應對。按「人」與「物」的劃分,以及管理活動常常面臨的「人的不確定性」、「物要素的匹配、互動和組合優化性」和「環境的複雜多變性」,相應地分化出「和」與「和則」,「諧」與「諧則」等兩類概念。其中,「和」定義為人及人群的觀念、行為在組織中的「合意」的「嵌入」,主要關注人的主觀性、主動性;由和的概念直接派生出「和則」,並應對組織中「人的永恆的不確定性」所顯現的規律的概念,以協調人際間的共處,人與組織的共處,乃至組織間、組織與環境間的共處,如制度、規則、契約、文化、輿論、社會觀念等均是和則所考察的內容。「諧」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種客觀、被動的狀態;「諧則」作為「諧」的派生概念,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終要素化的管理問題,是可以通過數學或量化處理模式根據目標需求得以解決的。它可以是質量技術標準,也可以是結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因此,和諧管理理論的終極目標是:對複雜多變環境下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一系列管理問題提出一種較為全面的解決方法,其理論能對已發生、正在發生以及將發生的管理現象有廣泛且良好的解釋力與預見力,同時具有緊貼管理實踐的精確性,並能更加簡捷、易操作。
和諧管理理論的內在價值
對於一個系統而言,和諧管理的意義和價值何在?這是和諧管理理論的立足點。席酉民教授對和諧下的定義為: 系統和諧性是描述系統是否形成了充分發揮系統成員和子系統能動性、創造性的條件及環境, 及系統成員和子系統活動的總體協調性。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提取出「和諧」的兩種價值內涵。
第一種是「和諧」的技術價值,它體現了「諧」的精神。「和諧」首先定義的是系統在要素上、組織上、結構上的總體協調.它反映了系統在一定輸人下輸出極大化(或在一定輸出下的輸人極小化)的一種技術要求。在這裡,系統輸出指的是狹義的系統產出,並不包含系統本身精神狀態的改變。「和諧 的這種價值含義體現了效率的原則。如前所述,這種效率是在系統目的的意義下進行定義的。效率這一概念可以適用於各種組織,包括盈利性組織與非盈利性組織 政府組織等。如福利院,它的目的是為生活無依靠的老人提供生活幫助。用最少的資源去提供最大的服務,這就是它的效率的定義。雖然福利院不直接考慮效益,但如果它的運行是高技的,那麼它達到了自身的和諧,並且與外部社會和諧共存。因此它就可以不斷獲得外部資源而生存下去。即便是盈利性組織,其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目標,並不一定以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當然,從長遠來看,效益是盈利性組織的根本目的,那麼,此時效率的定義變成:使企業的長期效益最大化)。
第二,和諧的價值包含一種系統成員的精神利得的意義,它體現了「和」的思想,對於一個企業成員而言,企業不但為他提供一種物質的生存手段,同時也是他實現自身價值,尋求集體歸屬感的最理想的場所。大量的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研究表明,人除了生理上的需求外,還存在許多社會需求,並且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精神需求的重要性就會益發突出。因此,精神和諧的追求,不僅是出於效率的考慮,也是系統成員的一個直接目標之一。實際上,這兩方面價值是相互依存的,忽視了哪一方面的因素都不可能達到整體的系統和諧,效率與精神價值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對於一個企業是這樣,對於其它類型的組織則更是如此。
如此一來,企業和諧管理的價值並不是針對抽象的企業.也不僅僅是針對企業所有者,而直接指向企業的相關人群。隨着人類社會經濟關係的不斷發展進步,企業的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發展的趨向表明,企業不再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的工具,而是各種相關群體在一種契約體系中完成社會分工和合作,為相關群體提供最大福利的組織。這一思想在美國許多州的立法變革中得到了體現(崔之元,l996) 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是社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通過一系列的契約而組成的組織。因此,它就帶上了一種社會性的色彩,使得組織行為與環境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和諧管理理論的和諧詮釋
和諧的分類與標準
系統和諧性是針對系統整體而言的,概括地說,系統和諧度反映了系統能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利用系統資源以達到產出最大化目的的結構狀態。然而,這種工程化的描述過於空泛,人們很難從中直接得出其確切和具體的含義。所以.我們還需對之進行破譯,以更進一步明確其思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和諧」的價值入手。
和諧具有效率和精神滿足兩方面的功能,那麼系統和諧與否的判斷就必須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按照這種思路,「和諧」就是組織內所有成員之選擇的協調狀態,以及這種選擇與外部環境以及為達到組織目標的特定的技術要求間的適應程度。
按「和諧」的範圍分,可以分為內部和諧和外部和諧兩大部分;按「和諧」的作用分,可分為技術和諧和精神和諧。精神和諧是企業成員的個人目的與企業目的以及個人目的間的相容;技術和諧包括組織的合理性、資源配置的有效性與生產技術的先進性與合理性。技術和諧與精神和諧是有一定關係的,因為組織所有的活動都要由人來完成,所以效率不僅取決於技術上的合理,更取決於組織成員的工作表現。因此,精神和諧既有精神滿足的一方面,又有促進效率的一面。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和諧又為精神和諧提供了保證,是為實現精神和諧而採取的一種技術上的選擇。
和諧的這兩種分類相結合,可以分為四種「和諧」。即內部技術和諧、內部精神和諧、外部技術和諧、外部精神和諧。和諧的分類如圖1所示:
和諧管理理論
以企業為例,內部精神和諧,即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員工三者行為取向的一致程度。外部精神和諧即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兼容程度。內部技術和諧即企業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也就是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手段的採用。外部技術和諧,即企業有效地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能力。
除了從內部到外部,從精神到效率來看待和諧問題外,我們還應該上升到更高一個層次來認識這一問題,即和諧還必須符合自然法則。具體地說,和諧還須遵從人類的自然理性和正義的標準,否則即使符合上述的和諧準則,仍不能稱作一種和諧。比如納粹德國時代的狂熱組織,我國文革時期的派系組織等。這些例子都闡明了,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某些違反人類正義和人類文明的組織和行為都可能在其組織內部和外部找到普遍的支持,如果我們不附加這一最高標準的話,就會得出非常荒謬的結論。我們把這種符合人類正義和人類自然理性的標準稱為「超驗和諧」。
所以 從更廣泛的社會學領域來說,和諧就分為六個層次:構成的和諧;組織的和諧;內部環境和諧;外部和諧;總體和諧;超驗和諧。
參考文獻
-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 ↑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