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承之竹隐轩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和赵承之竹隐轩诗 |
作品名称:和赵承之竹隐轩诗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苏过 |
和赵承之竹隐轩诗是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过的作品之一。
苏过(1072年-1123年),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
正文
莫将不赀身,玩此有限年。
心待三径足,何时赋归田。
陶令甑无粟,阮公不言钱。
可怜六尺躯,坐受众目怜。
我正犯此戒,隐忧浩无边。
幽怀祇自知,搅佩悲芳荃。
闻君昔种竹,妙意诚超然。
欲伴岁寒老,此计将终焉。
郁郁环堵中,清风自招延。
林泉有馀乐,簪组未易牵。
早知文章累,不愿铭燕然。
一为世所羁,遂与昔志捐。
富贵岂不欲,孤高易𬯀颠。
翻然回吾驾,造物报尔天。
辛苦自缠缚,老蚕迷再眠。
邯郸一梦破,怀抱良蹁跹。
寄语山中友,信归在言前。
耘治秋水净,扫洒春风妍。
君言诚起余,肺腑不待镌。
强颜为升斗,情态等市廛。
投绂亦从此,过君请击鲜。
虽微鹿门隐,不愧竹林贤。
放怀绳墨外,俱作平地仙。[1]
人物简介
苏过,苏轼第三子,时称为“小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1094),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1100),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苏辙居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2]
他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应礼部试,未第,二十二岁前,随苏轼宦游南北,二十三岁至三十岁间,侍父贬流惠州、海南。三十一岁至四十二岁前,随叔父苏辙闲居颍昌。四十二岁后或仕或黜,五十二岁时暴疾于路途。[3]
苏过的妻子是岑彦修,兄弟是苏迈,儿子是苏籍。苏轼三子中,苏过文学成就最高,由清人辑佚而传世的苏过《斜川集》,诸体皆备,无不文采飞扬,才气纵横。
个人作品
著有《斜川集》20卷。在惠州所作名篇有《飓风赋》、《思子台赋》等。他还常作画,绘枯木竹石图,苏轼称他“时出新意作山水”。
史籍记载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子过)传
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过字叔党。轼知杭州,过年十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及轼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
轼帅定武,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耳,渐徙廉、永,独过侍之。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初至海上,为文曰《志隐》,轼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因命作《孔子弟子别传》,轼卒于常州,过葬轼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营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卒,年五十二。
初监太原府税,次知颍昌府郾城县,皆以法令罢。晚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其叔辙每称过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七子:籥(yuè)、籍、节、笈、筚(bì)、笛、箾(shuò)。孙男二人:峤(jiào)、岘(xiàn)。
参考资料
- ↑ 苏过简介 和赵承之竹隐轩诗 国学荟网
- ↑ 苏过 搜狐新闻网
- ↑ 苏过的生平行事与文学成就考论 知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