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咪咪之音(馬忠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咪咪之音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咪咪之音》中國當代作家馬忠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咪咪之音

「咪咪子是流行於平羅地區的一種最簡單的民間樂器,或者說,是一種娛樂工具……」

手捧《人文平羅》,默讀書中一篇題為《就地取材咪咪子》的文章,我的嘴角輕輕上揚,那一縷縷悠揚纏綿的柳笛樂音,仿佛從生動的文字中飄飛出來,帶着我的思緒,飄飛到了那個柳笛響滿天空的童年。

當柳枝披上一層淺綠色的外衣,柳芽也睜開了毛茸茸粉嘟嘟的小眼睛,一根根柳條,就像一根根翠綠色的玉條從上一年被砍的樹茬上鑽了出來,宛如美猴王所戴的王冠後面那一根根高高豎起的雉尾。我們一群小夥伴就選一根粗細適合的柳條,左手捏緊柳條,右手從粗的一頭開始擰動,邊擰邊把左手向細的一頭挪動,很快,一根長長的軟軟的綠色「皮管」就出現在手中。用小刀割一段長短適合的柳管,然後用小刀或者用指甲在粗的一頭刮去半個指甲長的綠皮,一根柳笛做成了。用嘴一吹,一股雖然略帶單調但音質悠揚的聲音傳出來,就像小時候被我們抓住並抱在懷裡的那隻嫩嫩的小山羊羔羔在喊媽媽:「咪——」,因此我們把它叫做「咪咪子」。

小夥伴們根據自己力氣的大小,所做咪咪子的長短和粗細也就不同。一般來說,力氣大的,做出的咪咪子又粗又長,反之則短而細。長短粗細不同,發出的聲響也就不同。細的聲音尖,粗的聲音非常沙啞,中等的像女中音或男中音;短的,聲音嘹亮,長的,聲音綿長。有時候,大家就互相比賽看誰的咪咪子聲音又大又長。這時候,那些力氣大的小夥伴就占了上風,沙啞而渾重的笛音悠悠長長地一聲接一聲送出來,宛如古戰場上的牛角號,排山倒海,氣勢雄壯,在半空中久久地穿越迴蕩,把那些小朋友的咪咪子給壓了下去,氣的這些小傢伙直翻白眼,力氣大的夥伴更加得意了。

不過,力氣小的夥伴也有自己聰明的一招,他們的咪咪子雖然短小纖細,但是,把兩個或三個短細的咪咪子並排放在口中吹奏,剛才還略帶單調的笛音瞬間變成一種妙不可言的混合音,幾個小夥伴把這樣的「排笛」同時吹響,雄壯有力的交響曲立刻迴蕩在曲曲折折綠水悠悠的溝渠岸上,迴蕩在飄飄搖搖的楊柳蔭里,迴蕩在春意融融的黃河灘上,迴蕩在淺藍色的天空和淺白色的雲絲下面。這時候,那些大夥伴們粗長的咪咪子就失去了優勢,他們也反過來「棄舊喜新」,也跟着吹起了「排笛」。

有的小夥伴還能把咪咪子細的那頭含在嘴裡,倒吸,竟然也能發出不同凡響的聲音來。就這樣,他們一會兒吹,一會兒吸,好不愜意。

在咪咪子上面用小刀剜幾個洞,吹的時候,用手指交換着按這幾個洞,咪咪子就能發出不同的變音。那時候,雖然物質條件極其落後,我們根本不可能接受一絲一毫的音樂教育,可是,有的小夥伴天生就聰明,他們靈活的手指在咪咪子上不停地按着,竟然也能吹奏出美妙的音樂來。當然,看似簡單的咪咪子,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吹的,還要掌握技巧,力氣大了不響,力氣小了也不響。另外,咪咪子是用柔軟的柳條做的,和竹管做的蕭笛不同,除了掌握力氣的大小適合以外,還要掌握嘴唇的開合。嘴唇抿得太緊了,就把咪咪子夾住了,氣流送不出去,自然「氣」不成聲;嘴唇抿得太松,氣流就暢通無阻地瀉出去了,咪咪子上下兩個瓣膜不能進行震顫而發音。等到你吹得多了,熟能生巧,一根咪咪子含在口中,你就是一位最樸實的「民間音樂家」了。看來,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咪咪子,也包含着豐富深奧的人生哲理呢。咪咪子是僅屬於春天的樂器,是春天的音樂,更是春天的歌,春天的宣言。咪咪子是用柳樹皮做的,而柳,在古典詩詞中有着源遠流長、豐富無窮的文化底蘊。咪咪子所吟唱的,是柳樹的,也是春天的,更是整個大自然的心音。在《西遊記》里,柳樹是多情的,因此成了精,愛上了唐僧。而在兒伴的手中,多情的柳條,不惜自我犧牲,退去它軟軟的、綠綠的外衣,吟唱着北方的春天,北方的大地,北方的天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曲《陽關三疊》,若是用柳笛——也就是我們的咪咪子來吹奏,不知該更加讓多少人為之如痴如醉情牽夢繞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還有一種咪咪子,是用麥稈做的,因此我們不妨叫它「麥稈咪咪子」。《人文平羅》上是這樣介紹的:

「麥稈咪咪是在麥子抽穗揚花期間方可製作。抽一根麥稈,一頭在節處掐斷,再將節下部輕輕捻開,握住兩頭向中間擠壓,就會呈現出一個燈籠形的骨架。這時將這個部位含入口中,就可吹出聲音來。麥稈咪咪子的音高靠兩手掌控,將兩手捂住底端,吹奏時兩手開合,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吹奏高手能吹奏出美妙的音樂。」

麥稈咪咪子的吹奏要比柳樹皮咪咪子的難度大多了,因此,印象中,我小時候好像沒有怎麼玩過,況且那時候糧食還比較奇缺,大人也不輕易允許我們去麥田裡拔麥苗。也是啊!那時候吃飽肚皮都是問題呢,誰還忍心把那些正在舉着綠瑩瑩飽滿顆粒的麥苗給拔掉呢?

不過,另外兩種咪咪子卻是大自然贈送給我們的無窮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種是蘆笛,也就是用蘆葦或蘆草做的,是我的拿手好戲。首先,截斷一根蘆草或蘆葦,將蘆草或蘆葦頂端的芯抽出來,然後用手把卷着的芯捻開,把最裡面軟軟的草芯抽掉,剩下最外一層,然後將這一層捲起來回復原樣,把粗的一頭太軟的部分掐掉,用嘴吹,就發出一陣輕輕的、細細的聲音,手指還能感受到草芯和葦芯輕輕顫動。所選蘆草芯或葦芯越粗,吹奏出來的聲音越洪亮厚重,反之則尖而細。聽這種咪咪子,如泣如訴,就好像一隻罕見的中華土蜂嚶嚶叫着從地縫裡鑽出來,絲絲痒痒的,又像是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趴在你的耳邊用那銀鈴般的嗓音對你竊竊私語。與柳笛相比,蘆草咪咪子和蘆葦咪咪子不能穿洞,因此不能通過手指的掌控來發出變音。但是,卻可以通過口腔來發出變音——含在嘴裡的部分多一點或少一點,發出的聲音就不同。不過,柳笛吹的時間長了,瓣膜就裂開了口子,不能吹了,而蘆草和蘆葦咪咪卻不存在這個缺點。尤其是,蘆草和蘆葦咪咪子受季節限制較少,只要沒有乾枯,啥時候都能吹奏。

另外一種,說來可笑,就是用蔥做的,姑且叫做「蔥咪咪」吧。將粗細、軟硬適當的一根蔥秧掐成2——5厘米長,在粗的一頭用手輕輕地捏一捏,就能吹奏出和柳笛差不多的聲音來。可惜的是,蔥秧太軟,沒辦法在上面穿洞,自然也就不能吹奏出各種變音。而且吹不了多長時間,眼睛就被強烈的辛辣刺激得睜不開了。所以,玩「蔥咪咪」的小夥伴就更少了。

如今想想,那時候,如果有專門的音樂老師做指點,家鄉的柳條啊,朴樸實實的咪咪子,不知將會滋養出多少傑出的音樂家來。

柳絮飛滿天的煙花三月,我總要帶女兒回一趟老家,在老屋旁邊的柳樹上折一段柳枝,做一個咪咪子給女兒玩。隨着奶奶和父親的相繼歸真,母親跟隨我們進城,我很少再回老家了。咪咪子和老屋牆角的西風一樣,被我的背影漸拋漸遠,終至於成為記憶中一縷哀轉久絕的天籟之音。[1]

作者簡介

馬忠華,寧夏平羅縣第四中學教師,畢業於銀川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