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川博物院是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青羊区,浣花溪公园旁,始建于1941年,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数量在中国大陆各类博物馆中位居第六,现有院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399件。
简介
2012年,四川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核定为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1]。
四川博物院藏品分为陶瓷类、砖石类、金属类、钱币类、书画类、民族民俗类、碑帖类、近现代史类八大类三十余小类文物,具有浓郁的巴蜀地方特色。这些藏品非常多样,上至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资阳人”头骨化石,下至近几年中国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为研究四川各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提供资料。
四川博物院展览面积达12900平方米,15个展厅,可一次性展出文物3300余件,可举办大中小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展,并拥有多媒体陈列展示。此外,博物院设有现代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可为博物馆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历史沿革
1940年,四川博物馆正式筹建。 1941年,四川博物馆建成诞生,馆址在郫县东岳庙。 1945年迁至皇城明远楼。 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 1950年迁至于人民公园内“之佛学堂”和“国书馆”。 1950年底,更名为川西博物馆。 1952年,定名为四川省博物馆。 1965年,迁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馆”。 1984年5月,邓小平题写了馆标“四川省博物馆”。 2001年,四川省博物馆被国家计委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决定在浣花风景名胜区建新馆。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老馆闭馆。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破土动工。 四川博物馆 四川博物馆(19张) 2007年10月底开始规模庞大的文物搬迁工作。 2009年3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博物院。 2009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2月,创立全中国首个面向基层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 2011年,“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 2012年10月,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3月,“四川博物院修复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2017年5月18日,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建筑布局
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新馆占地88余亩,投资约3亿多人民币,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达32026平方米,规模是原馆的4倍,展厅数量达14个,展厅面积约12635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主体建筑围绕“T”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地下层为车库及设备机房,底层为文物库房、修理房,二层为展览区,从室外大平台直接进入。展览区分为三层,第1层设有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多功能厅会议接待室;第2层为巴蜀青铜器展厅、陶瓷精品展厅、书画馆、张大千作品展;第3层是藏传佛教文物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艺美术馆、百年四川馆[2]。
主体建筑西侧为办公区,设有培训中心、科研办公场所和信息中心;东南侧与主体建筑以空廊连接的是服务性商业区,设有商铺和茶坊。
视频
四川博物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关于发布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的通知 文物博函〔2012〕2237号,中国政府网,2012-12-7
- ↑ 四川博物馆行,美篇,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