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川好人》,德国寓意剧。贝·布莱希特作。1943年2月4日在苏黎世剧院首次演出。1953年发表于柏林的《尝试》集第12期。1957年收入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剧作》第8卷。中译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出版,黄永凡译,书名《四川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韩耀成、高中甫译。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四川好人》构思于20年代,1930年写成5幕剧,题为《真正的爱情》。1938年在丹麦修改,1940年于瑞典完稿。后又几易其稿,1942年定稿,但据作者之意,并非最后定稿,全剧共10幕,7个幕间小剧,另加序幕和收场白。全剧采用“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手法,由直接表演和哲理性的概括两部分构成。内容叙述天上有3个神仙下凡,来到人间寻找好人。他们来到四川,遇到妓女圣德,她为他们提供了投宿之处。神仙为报答她的殷勤招待,赐予她一千银元。圣德用这笔钱开了一家烟铺,经常接济穷苦百姓,但也招来大批债户,致使烟铺濒临破产。圣德只好假扮成她的表哥隋达,因他办事干练,店务有所转机,生意蒸蒸日上。圣德“旅行”归来,爱上了失业的飞行员。她变卖店铺,贿赂官场,帮助杨森在北京谋得飞行员职位,杨森却背信弃义,抛下母亲和妻子,单身北上。圣德再度变成隋达,开了一爿烟厂,残酷剥削工人,连亲人杨森也不例外。众人怀念圣德,认定她被隋达所害,便把隋达送交法庭审判。原来,法官就是3位神仙。圣德在法庭上道出原委,认为既要做好人,又要能生存,世道太艰难。神仙对她的申诉没有作答,驾起一朵彩云,消失在无垠的苍穹之中。
剧本借用中国神仙下凡之说增强作品的隐喻色彩,通过圣德欲为善不得的故事,反映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好人无容身之地的现实。
作者介绍
贝·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年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改学医学。次年被征入伍,在奥格斯堡野战医院任护理员。1919—1920年为当地《人民意志报》写剧评。战后去慕尼黑继续学业。1918年德国11月革命时被选为奥格斯堡士兵委员会成员。后任慕尼黑小剧院导演。1924年应聘为柏林德国剧院的戏剧顾问。1926年起潜心学习辩证唯物主义。1928年与海伦娜·韦格尔结为伉俪。1933年,在发生国会纵火案的次日携家眷流亡国外。1935年去莫斯科,与作家布莱德尔和福伊希特万格创办杂志《发言》。曾三次参加国际作家代表大会。1941年去美国。1947年受到华盛顿非美活动委员会审讯。1948年回到德国,在柏林德国剧院任导演和总经理。同年与妻子合作创立柏林剧团。1950年被选为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次年获民主德国国家奖。1953年当选为国际笔会东西德国中心主席。1955年赴莫斯科接受斯大林奖。他为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具有杰出的文学天赋。16岁时就在《奥格斯堡最新时报》上发表诗歌和散文,尤以写作政治讽刺诗和谱曲咏唱的叙事谣曲见长,采用“直接说教”形式,批判庸俗的市侩习气,同情社会下层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主要诗作有《家训》、《诗与歌》、《死兵的传说》等。后期诗作大多为革命题材,如《团结之歌》、《赞美共产主义》等。但他的主要建树在戏剧创作。他一反传统戏剧,首创“陌生化效果”的叙事剧理论,让观众冷静思考,探寻答案,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主要作品有教育剧《措施》、《母亲》、寓意剧《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和历史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另著有理论著作《表演艺术新技巧》、《戏剧小工具篇》等。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1]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2],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