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寫了在建國以後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悲慘窘境。一個一個真實的事例讓人為之震撼,讓人們對知識分子在國內的境遇有更真實的認識。 一個一個年輕的科研骨幹,在40-60歲之間,很大的一部分是在50左右就因各種疾病離開了人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地位不高,收入極低,但是卻有着對科研的巨大熱情,有着對科研的巨大發現,可是也是同樣的這一批人卻有着同樣的遭遇:在現實生活中的待遇,工資都很低。他們在把自己的熱情,青春,貢獻奉獻給祖國母親的之後,懷着遺憾而離開人間,他們還有他們未完成的事業……
作者簡介
霍達,女,生於1945年11月26日,回族,北京人。國家一級作家,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發表第一部小說《不要忘記她》,1987年創作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該作於199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 1988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當選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港澳百科全書》編委、開羅國際電影節評委。 霍達曾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中心,並先後赴英、法、俄、日等十餘國及我國港、台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其生平及成就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電影家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華古今女傑譜》等大型辭書。 霍達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創作題材範圍卻未局限於本民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擷取,表現了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霍達的作品結構宏大、視野開闊、激情充沛。在她的字裡行間,流露着一般女性作家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俠義色彩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被生活中令人痛心的個案激發,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後落筆成文。 由點到面,以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反映關 ……
內容預覽
作者像。2007年夏,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上 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期間,霍達委員剛一出現在人民大會堂前,立即被眾多新聞媒體記者包圍 2001年10月,參見中國人大代表團訪問挪威,與挪威議會會談 1990年10月,應邀赴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中心進行學術交流 20世紀80年代,在福建東山島深入漁村採訪 本卷收入中短篇報告文學14篇。 《萬家憂樂》寫於改革開放初期,敏銳地反映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變革中一個牽動千家萬戶的社會問題——保護消費者權益問題;《國殤》不啻一篇獻給英早逝的知識分子的祭文,長歌當哭,為搶救中年知識分子悲愴呼號;《民以食為天》在我國農業連續四年豐收之時敲響「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的警鐘;《漁家傲》以抒情散文的筆致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