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国际风格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于美国,并由来到美国的包豪斯师生所推动。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一次著名的展览,展览的名字是“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International Style:Architecture Since 1922)。除了目录页外,策展人历史学家亨利·拉塞尔·希区考克(Russell Hitchcoek)以及建筑和丁业设计部的年轻部长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还共同出版了一部书,书名为《国际风格》。书中介绍了16个国家的100幢建筑,如果没有这本书,展览的影响不会很大:这本书广为流传,他们在书中归纳出了三个特点:
1.把建筑物看作一个由面界定的“体量”,而小是一个巨大的体块;
2.造型上的“规则性”,来自于对比例的控制,以及一个整体的结构;
3.避免使用装饰。书中,没有涉及任何社会、经济、技术等问题。
简言之,建筑不再以体积,而是以容积来衡量。在未来。建筑的对称形式必须让位给无任何装饰的简洁设计风格,家具等也是无任何装饰的。
基本原理
希契科克和琼森将国际风格归纳为三大基本原理。
第一种是“作为容量而非数量的建筑概念”。使用钢筋混凝土搭建结构框架可以减少内部和外部的墙壁负重,所以建筑的表面可以完全使用玻璃、金属或者石材,来创造一种封闭的空间感(容量)而非密集的材料感(数量)。这种建筑的内部空间的特点是有开放的可以自由移动的隔板,能够最大限度的灵活使用空间。
第二个原理是“规律性而非对称性的秩序设计”。建筑构架的规则分配和各建筑部分的标准利用创造出一种有规律性的矩形结构,而不是古典主义建筑那种平衡的轴对称。避免古典主义的对称性也促使了一种对建筑组成部分的不对称分布的出现。
第三个原理是拒绝“滥用装饰”。新建筑依赖其材料和形式分配所固有的美来营造和谐的美感。
代表作
1.联合国总部大厦
联合国总部大厦(1947~1952年)作为联合国的象征,体现着人类对爱与和平的美好向往,是集中了十国的建筑大师共同完成的杰作。它简洁明快,气势宏大,洋溢着现代的建筑风格,是得到公认的里程碑式的现代建筑,也是国际风格建筑的典范。
在总部大厦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它位于总部大厦的中心位置,是一幢39层高的板型大楼,整体造型简洁利落。大楼基本呈南北走向,长边平行于河道,东西两侧立面是蓝绿色的玻璃幕墙,铺架在挑出90厘米的铝合金框格上。南北两侧的立面则采用大理石贴面,晶莹剔透、轻盈光洁。两种墙面相映生辉,安宁庄重,璀璨夺目。
2.玻璃住宅
玻璃住宅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坎南,是国际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为自己设计的私人住宅,它将密斯·范德罗的“少既是多”的原则体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建筑外观是一个巨型玻璃盒子,中间有不透明的客房。直径为三米的红砖柱筒包含壁炉和浴室,将内部空间分为三个相等部分。这所玻璃住宅是约翰逊在建筑界奠定地位和知名度的重要作品。
3.1号“高点”公寓
1号“高点”公寓是著名设计师伯索尔德·鲁伯金于1935年在英国伦敦设计的。鲁伯金是对欧洲的建筑师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移居英国,并将现代建筑学的国际风格带到英国。
高点1号位于伦敦北部。 “高点”用底层架空柱子,把整座公寓从地面“抬”了起来,能够最大程度地留出一片区域给公共绿地。在这里,有漂亮的花园,有网球场,孩子们的玩乐空间,壁球场,还有游泳池。每个房间都拥有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从观景阳台可以自由欣赏美景。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