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国风·王风·采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国风·王风·采葛(《诗经》篇目)


国风·王风·采葛》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历来众说纷纭,有淫奔说、惧谗说、怀友说、戍卒思妇说多种观点,今多解为思念恋人的诗。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诗人用夸张手法描写心理活动,很有特色。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国风·王风·采葛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别名          王风·采葛                  文学体裁           四言诗
                创作年代         周代                 作 者         无名氏

热议话题

作品原文

                国风·王风·采葛[註 1]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註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註 3]

                彼采艾兮[註 4],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註 5][3]


词句注释

  1. ⑴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2. ⑵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3. ⑶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4. ⑷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5. ⑸岁:年。[1][2]

白话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1][2]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1][2]

鉴赏赏析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月、年)。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流传千古,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说:“妙在语言悖理。”其意是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与“一日”等同,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1][2]



名家点评

  •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葛’‘月’,‘萧’‘秋’,‘艾’‘岁’,本取协韵。而后人解之,谓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故言‘三月’;萧采于秋,故言‘三秋’;艾必三年方可治病,故言‘三岁’。虽诗人之意未必如此,然亦巧合,大有思致。‘岁’‘月’,一定字样,四时而独言秋,秋风萧瑟,最易怀人,亦见诗人之善言也。”[3][1]

后世影响

此诗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世演化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审美价值仍在,作为成语仍活在人们口头,成为后人表达思念之情的常用语。 [1]

视频欣赏

  •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现场清唱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7-148
  2. 2.0 2.1 2.2 2.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4-145
  3. 3.0 3.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