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鯽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土鯽魚 |
土鯽魚又名野生鯽魚,是指在自然水域裡土生土長的鯽魚,良種鯽魚是靠引進或雜交人工飼養的鯽魚。
中文名土鯽魚
別 名野生鯽魚
特 點自然生長大的
意 思在自然水域裡土生土長的鯽魚
簡介
土鯽魚也叫野生鯽魚,是自然生長大的,一般的鯽魚都是人工飼養的,吃的都是飼料。
土鯽魚是指在自然水域裡土生土長的鯽魚,良種鯽魚是靠引進或雜交人工飼養的鯽魚。
土鯽魚是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堰塘自然繁殖的鯽魚,土鯽魚產仔一般在春秋兩季,
成長過程較慢。土鯽魚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在不同的水域裡大多呈青灰色,
也有的呈金黃色,其魚鱗在同等基礎上較良種飼養鯽魚要小些,體形也長。
土鯽魚的生命力較強,體力也比良種魚好,離水後一時半會不容易死。
特徵
1.體形細長,身體的紡錘型非常明顯;
2.魚身側線只有28-30個側線點;
3.從側線數只有28-30匹魚鱗;
4.魚身偏瘦;
5.腹腔內腸子細長;
6.野性大;
7.頭部較圓;
8.肉身緊;
飼養鯽魚是人工引進培育的良種雜交鯽魚,具有生長快、個體大、產量高等特點。
運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工程相結合的生物工程技術而培育出來的三倍體鯽魚,
具有自身完全不育、生長快、抗病能力強、食性廣、易捕撈、耐低溫等優點。「飼養鯽魚」當年
年底魚苗可達500克(1斤),魚種經一年養殖,個體可超過1000克(2斤)。
鯽魚沒有土鯽魚好吃,土鯽魚的營養價值高於良種飼養鯽魚,其生命力比良種魚強就說明了這一點。
養殖鯽魚的體型: 養殖的鯽魚一般背脊隆起,身體較寬;野生土鯽魚身體紡錘型非常明顯,頭較小。
識別
體形細長; 多呈金黃色; 魚身側線只有28個側線點; 從側線數只有28匹魚鱗; 魚身偏廋;
腹腔內腸子細長; 野性大; 肉身緊;土鯽魚」體形細長,偏廋;魚的背是青黑或黃色、腹部是白色,
尾鰭薄而顏色較身體顏色淺,烹煮後魚肉呈淡紅色;魚唇非常薄,鰓殼上少肉或無肉;頭部較圓且小,
魚頭和魚身的過渡處非常平滑,不會出現魚身較突出現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