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實行均田制的唐高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唐高祖 |
在唐朝實行均田制的唐高宗在經過隋朝末年的多年戰亂之後,社會的經濟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危害,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在這個時候李淵建立了唐朝,他建立唐朝之後首當其衝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恢復國家經濟,保證人民的生活,所以唐高祖繼位之後立即下令實行內外官職分田的制度,民以食為天,所以糧食的產量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唐高宗李淵正是由於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會在繼位之後立即改革全國的農田制度,使得百姓們能保證過上滿足溫飽的生活。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唐朝的均田制這種農田分配製度。[1]
在公元624年,在唐高宗的授意之下,唐政府首次頒布了均田及賦稅的制度,其主要內容是天下的百姓男子可以得田地40畝,女子分田地20畝,老年男子分田地40畝,而且所分的田地可以是帶珍重!如果在個人名義下的田地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由官府收回分配給其他人,這就是唐朝著名的均田制度。這種制度在短時間之內改變了唐朝的經濟力量,百姓們有了田地之後自然就有能力保證各自的生活。由於唐朝逐漸處於強盛的階段,所以百姓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同時還提高了生活質量。由于田地分配製度深得人心,所以百姓們幹勁十足,使得唐高宗時期社會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迴轉。正是由于田地制度的改革,才使得唐朝的經濟逐漸恢復,在保證人民安定富足的生活的同時還增加了國庫的儲存,使得唐朝逐漸成為了一個國庫豐裕的王朝。
除了田地制度之外唐高祖還改變了賦稅制度,從此之後,國家對百姓徵收的賦稅額每年都會有減少,而且徵收稅款不超過50日。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百姓們的生活壓力減小,也許正是由於隋朝時期賦稅嚴重才使得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李淵正是生活在隋朝時期的人,所以他對隋朝的賦稅制度非常的了解,他深知過於重的賦稅會使百姓生活無法得到保障,從而生出反叛之心,所以李淵稱帝之後他在改革國家田地制度的同時還改革了國家的賦稅制度,賦稅制度的改革進一步的保證了百姓和平安定而且富足的生活。
在改革了唐王朝的田地和賦稅之後,唐高祖發現田地和賦稅制度的改革,雖然能使唐王朝減輕生活壓力,使百姓過上溫飽的生活,但是以目前的土地總量來說,無法滿足唐王朝發展所需的經濟實力,所以唐高宗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闢大量的荒田來保證國家的土地總量。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數量的增加,均田制的實施主要體現在家族世代田地的聚成和沒有繼承權田地的土地。
關於這一歷史事實,人們是通過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對唐朝的欠田冊、退田冊、給錢簿的文書的記載所了解到的,通過這些歷史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唐朝時期田地這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同時這種制度在唐朝實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可以說這種田地的分配製度貫穿了整個唐朝,但是這種田地分配製度雖然有它的優點,但也有它相應的缺點。
據了解,均田制是分配國家的田地,國家的田地受到了限制,國家對田地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小,儘管如此,均田制還是比較適應唐朝前期社會生產力的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均田制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唐朝出現了盛世。據了解均田制在唐朝境內發展一段時間之後使得唐朝的政府全部的財政收入增加了60%左右,但在均田制實行的後期隨着地主經濟的逐漸成熟和唐朝統治階級的腐敗,土地兼併的情況就出現了,所以這這種情況的日益加劇,到了開元年間的時候大多數均田農民沒有了土地,不得不破產逃亡,使得唐朝社會出現了動亂,均田制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在我國歷史上的眾多田地制度中來說,唐朝初期的均田制還是比較有參考價值的,因為它在短時間之內不僅恢復了隋朝末年的經濟,更為唐朝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於均田制的出現才為唐太宗建立貞觀之治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均田制在我國唐朝經濟上的重要意義,更是均田制為我國封建社會田地的分分制度建立了一個模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