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耳鸦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垂耳鸦科 |
中文学名:垂耳鸦科 拉丁学名:Callaeidae 界:动物界 分布区域:新西兰密林中 |
垂耳鸦科:雀形目(Passeriformes)鸣禽,只见于新西兰密林中。尾长,足强壮,翅弱,嘴角有肉垂。觅食地上的果实,偶吃昆虫。巢筑在突出物上或洞穴中,浅而松散,垫以蕨类。垂耳鸦(kokako, 学名为Callaeas cinerea)和鞍背鸦(saddleback, 学名为Philesturnus)已罕见,为濒危种。 [1]
垂耳鸦科Callaeidae简介
雀形目(Passeriformes)鸣禽,只见于新西兰密林中。尾长,足强壮,翅弱,嘴角有肉垂。觅食地上的果实,偶吃昆虫。
巢筑在突出物上或洞穴中,浅而松散,垫以蕨类。垂耳鸦(kokako, 学名为Callaeas cinerea)和鞍背鸦(saddleback, 学名为Philesturnus)已罕见,为濒危种。
黄嘴垂耳鸦(Heteralocha acutirostris)自19世纪初已灭绝,嘴向末端渐细,两性形状截然不同,雄鸟的嘴几乎平直,雌鸟的向下弯。
有人认为雌雄会合作取食,雄鸟凿腐木,雌鸟寻取蛴螬。
形态特征
垂耳鸦体长38-45厘米,体重218克,寿命20年。因其嘴基部有一对下垂肉而得名,在脸颊上有一个醒目的黑色面具,从眼睛的上基部延伸到眼睛周围。从喙底部延伸至喉咙是一对有褶皱的下垂肉:北岛垂耳鸦为钴蓝色,南岛垂耳鸦为橙黄色,在繁殖季节颜色会增强。其中长长的尾巴占身长的近一半。它们全身的羽毛为蓝灰色,腹部比背部要稍浅一些。垂耳鸦的两翼呈蓝黑色,羽缘橄榄褐色。颔骨和下颚之间的肉坠呈亮橙色,长尾部有圆形尖端,并显示出独特的向下曲线,尾羽底部黑褐色,带有深灰色至橄榄色羽缘,尾羽末端呈白色。两性体羽都很相似。
亚成鸟类似于成鸟,但它主要是煤烟灰蓝色的羽毛和粉红色的小垂肉。
眼睛深褐色,带有灰黑色的眼睛。腿和脚是黑色。
栖息环境
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森林里。栖息于新西兰北岛的特定硬木地区,如生长着罗汉松和各种灌木的森林。它们的巢穴主要置于树木繁茂的沟壑和建在山脊树顶上,树冠覆盖得很好。当觅食时,垂耳鸦主要停留在树冠和上层林木。 垂耳鸦领域性很强,因此需要远足的森林来容纳。根据所占地区的不同,地区大小不一,但平均居住在4-12公顷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