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吉列爾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埃米爾·吉列爾斯 | |
---|---|
出生 | 1916年10月19日 |
逝世 | 1985年10月14日 | (68歲)
國籍 | 蘇聯 |
母校 | 奧德薩音樂學院 |
職業 | 鋼琴家 |
埃米爾·吉列爾斯[1]
- 埃米爾·吉列爾斯,原蘇聯鋼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於烏克蘭的奧德薩;6歲開始學習鋼琴,13歲首次舉行鋼琴獨奏會;1933年獲全蘇音樂比賽一等獎;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在涅高茲指導下繼續深造;1938年獲布魯塞爾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947年起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訪問美國演出的蘇聯鋼琴家,獲得很高的讚譽;1985年10月14日逝世於莫斯科;吉列爾斯是俄羅斯鋼琴樂派的卓越代表,曾獲蘇聯人民藝術家,還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人物簡介[2]
- 埃米爾·吉列爾斯(EmilGrigoryevichGilels 1916-1985)又譯埃米爾·格里戈里耶維奇·吉列爾斯。蘇聯鋼琴家,6歲時在敖德薩音樂戲劇學院師從特卡奇和林戈爾德學琴,1929年轉入敖德薩音樂學院萊因巴爾德班上繼續學習,1933年參加莫斯科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比賽獲一等獎,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成為涅高茲的學生,1936年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獲二等獎,1938年參加伊薩伊國際比賽獲一等獎,1946年獲斯大林獎,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到美國演奏的蘇聯鋼琴家,獲一致好評,1961年獲蘇聯列寧勳章,1967年法國授予他巴黎文化勳章
- 埃米爾·吉列爾斯,蘇聯鋼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於烏克蘭的奧德薩(Odessa)。6歲開始學習鋼琴,13歲
- 首次舉行鋼琴獨奏會。1933年獲全蘇音樂比賽一等獎。1935年畢業於奧德薩音樂學院,隨即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在涅高茲(HeinrichNeuhaus)指導下繼續深造。1938年獲布魯塞爾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同年畢業並留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947年起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訪問美國演出的蘇聯鋼琴家。1959年訪問倫敦演出,俱獲得很高的讚譽。他還曾與小提琴家科甘(他的妹妹是科甘的妻子)、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組成三重奏,進行廣泛演出。1985年10月14日逝世於莫斯科。
- 吉列爾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細緻,與里希特並譽為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傳人。1954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還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匈牙利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名譽音樂博士學位。吉列爾斯的演奏特色是"鋼鐵般的觸鍵",由此而形成幅度與力度。吉列爾斯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其力度變化上,被認為是施納貝爾之後的最好選擇,他與約夫姆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協奏曲也已成為這個曲目首選的經典。可惜他的貝多芬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協奏曲沒有留下很出色的錄音。他的演奏以音響柔和明亮、表情細緻內在見長,也常演出室內樂。
人物軼事
- 吉列爾斯的天資不同於那些「普通的」國際獨奏家,他是非常幸運的藝術家之一。應該說,吉萊爾斯的天資是不可逾越的。
- 許多年前,在BBC的一場廣播音樂會上,阿圖爾·魯賓斯坦曾談到一些鋼琴家,無論他們的國籍、受訓情況和氣質有多麼的不同,他們都是一流的。這個名單不長,也是可以預料的。其中有他自己、霍洛維茨、米凱蘭傑利、李帕蒂、吉澤金、李希特和吉列爾斯。當然還會有其他的著名鋼琴家,儘管這些名字能夠寫到一起,但他們的個性大不相同。
- 魯賓斯坦認為,在這些藝術家與其他人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曾回憶起1931年在俄羅斯音樂會巡演中間,他被邀請聆聽一個15歲名叫埃米爾·吉列爾斯少年的演奏。「我還記得他的演奏,好像就發生在昨天……我無法描述他的表現,我只能說,如果他去了美國,我只好捲鋪蓋走人。」吉列爾斯在那次幸運的場合演奏的是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和拉威爾的《水之遊戲》。
- 魯賓斯坦不愧是個很好的預言家,他的預言在25年之後有了結果。在50年代,這個神童就已經成為羽翼豐滿的藝術家。蘇聯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他與奧曼蒂、隨後與伯恩斯坦合作,演奏的柴克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被《芝加哥論壇》評論員ClaudiaCassidy生動地描述成「令人陶醉的俄羅斯原汁原味風格……像飛彈發射般令人驚異,如燃燒的火炬般熾熱。」
- 哈羅爾德·勛伯格發現吉列爾斯是一位「強壯而有條理、相當真實的演奏家」。事實上,吉列爾斯也像所有的大藝術家一樣,擁有許多的東西。他可能有些固執,常常是很忙亂的,易走極端。但他那卓越的演奏技巧令觀眾心動不已,給人留下了鎮定和內向的印象,他的音樂處理相當富有魅力。在正式大賽上屢屢獲獎的那些年中,蘇聯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演奏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浪漫派作曲家肖邦、舒曼和李斯特,以及柴克夫斯基、斯克里亞賓和拉赫馬尼諾夫身上。除了他後來從維也納古典大師的作品中吸取精華以外,他從沒有喪失對那些技巧艱深而令人心悸的藝術佳作的熱愛,他定期演奏諸如斯美塔納的《波爾卡》、肖邦的《變奏曲》、李斯特的《費加羅幻想曲》、阿爾貝尼斯的《Malaguena》,以及普朗克的《田園音樂會》等作品,所有的演奏都是充滿熱情,令不少鋼琴家落下激動的眼淚。
- 對吉列爾斯來說,沒有一件事情比音樂更重要。音樂,無論是巴赫還是拉赫馬尼諾夫,莫扎特或是聖-桑,他們的音樂都相當質樸。那種高傲的投機行為有違他的天性,他把音樂看成為人類不可分割的富有內涵的情感體驗。作為鍵盤大師,他曾有過許多驚人之舉。他會輕易地把表面上的偏執和專橫融化成幽默。他早期錄製的聖-桑的《第二協奏曲》就顯示出他機警與迷人的情致,當然這張唱片中的《諧謔曲》有點混亂,終曲的進入不夠準確。
- 在錄音棚中,吉列爾斯也並不像勛伯格評價的那樣,他常常出現演奏上的錯誤和突然的記憶空白。DmitriAlezeev曾說過:「我們在俄羅斯演奏了許多錯音,這是一個特色。」這樣的事情通常無關緊要,因為它們都會被克服掉。吉列爾斯演奏斯克里亞賓《第四奏鳴曲》的現場錄音令人感覺他是在鍵盤上上竄下跳,着魔般地尋找出路。還記得一次在皇家節日大廳演奏舒曼協奏曲的情景,一個淘氣的小孩在終曲時的喧鬧令吉列爾斯、樂隊和指揮陷入困境,觀眾也很無奈。這兩場演出令人難忘還有其他的原因。正如匈牙利小提琴家SandorVegh所言:「我寧願欣賞大音樂家的錯音,也不喜歡平庸音樂家的正確無誤。」
作品評價
- 鋼琴家吉列爾斯那富有俄羅斯風格的天衣無縫的連奏相當與眾不同。從不會忘記50年代他在Bradford聖喬治大廳舉辦的音樂會上演奏布拉姆斯《七首鋼琴作品》時發出的那種華美亮麗的聲音。演出場所座無虛席,好像也有些共鳴,他的聲音總是很優美,從沒有粗糙過。他是在演奏而不是在敲擊鋼琴。那麼怎麼樣才能創造出那種「優美的雷聲」?那種能引起音樂喧囂的爆發?
- 在一本書中吉列爾斯多年的導師HeinrichMeuhaus說的話。他稱之為「高超技巧的自然之力和「24克拉黃金的豐滿以及從大歌唱家那裡尋找到的聲音」。吉列爾斯是最為高雅且最為抒情的演奏大師。把蘇聯鋼琴家吉列爾斯與他的同胞斯維亞托斯拉夫·里希特相提並論只是為了增加趣味性,而沒有寫傳記的責任。吉列爾斯在音樂方面很誠實,他很謙虛,認為應該「把掌聲留給里希特」,他把里希特稱作「鋼琴家警察」,覺得自己的國際聲譽永遠趕不上里希特。他也知道,他的老師HeinrichNeuhaus極偏愛里希特。如同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也是競爭對手一樣,吉列爾斯與里希特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家,但他們兩位都值得人們深深的敬重。
- 里希特在音樂表現方面常常由突然的狂熱而進入朦朧世界,他在速度上的瘋狂或是在慢樂章中的冗長沉悶,對吉列爾斯來說都是相當奇異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吉列爾斯是比較正統的演奏家,但他絕不是中間人。音樂上的真誠就是他的特色。他沒有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而視演奏如兒戲。
- 埃米爾·吉列爾斯錄製的唱片非常廣泛,現存的,脫銷的,再版的,簡直不計其數。特別要感謝Philips公司,在《20世紀大鋼琴家》系列中選擇了吉列爾斯的最佳作品。在這裡你能夠發現巴赫的《G大調法國組曲》,拉威爾精緻的《托卡塔》,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被吉列爾斯擴展成5個樂章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德魯什卡》是Kniga的唱片(MK417072,4/93)。Music&Art也是值得稱道的公司,其錄製技巧和事業心都很好。他們的兩張唱片的內容是吉列爾斯在50年代事業頂峰時期在莫斯科舉辦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展示出演奏家獨特的藝術魅力。除了吉列爾斯,還沒有哪位演奏家能夠把舒曼的極少被演奏的Op32的終曲段落作為音樂會中間的插曲,他演奏的拉赫馬尼諾夫《降B大調前奏曲》中,每個音符都非常清晰。聖-桑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和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由Testament再版)是那些把西方世界的注意力引向吉列爾斯的唱片之一,還有DG公司錄製的布拉姆斯Op116的現場演奏錄音,堪與錄音棚的沉着冷靜相媲美。
- 吉列爾斯音樂迷們能夠欣賞到他為RCA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儘管不是最重要的錄音,但很有趣味。舒伯特的《D大調奏鳴曲》D850(RCA)也是被稱作「權威演奏」的第一批在美國錄製的作品之一,展現出吉列爾斯高超的技藝。Olympia再版的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極富技巧性段落,吉列爾斯的演奏融才智與魅力與一體。
- 吉列爾斯晚期的錄音包括大部分的貝多芬奏鳴曲(他去世時沒有完成全部作品的錄製),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他的情緒非常平和,有時接近清醒。總之,他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最著名的是《楔槌琴奏鳴曲》的演奏,他的天資與能力使他有機會攀登鋼琴的珠穆朗瑪峰,那就是他在皇家節日大廳舉辦的獨奏音樂會。
- 吉列爾斯為DG公司錄製的格里格的《抒情小品》表現出他對「新世界的親切感受」,為DG錄製的肖邦的《第三奏鳴曲》中的第二主題展示了兩個旋律間的衝突與和諧,肖斯塔克維奇《第二奏鳴曲》(RCA)與《前奏曲與賦格》的選曲(Testament)也包括在他最優秀的錄音之列。近期BBC發行了1959年吉列爾斯演奏舒曼《第一奏鳴曲》的廣播錄音,這樣的曲目還有不少。
主要獎項及榮譽
- 1936年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獲二等獎。
- 1938年參加伊薩伊國際比賽獲一等獎。
- 1946年獲斯大林獎。
- 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到美國演奏的蘇聯鋼琴家,獲一致好評。
- 1961年獲蘇聯列寧勳章。
- 1967年法國授予他巴黎文化勳章。
人物評價
- 要討論吉列爾斯的演奏藝術不可能不涉及到他最喜歡的作品《巴赫-西羅蒂B小調前奏曲》。吉列爾斯是為藝術而生活着的。像許多俄羅斯人一樣,他比較喜歡巴赫的作品,他把《前奏曲》演奏得「像是浪漫主義的告別詞」,成為他與耶穌基督聯繫的紐帶。他的觀眾寄希望於他,而他也極少令他們失望,他創造出了一個富有個性與熱情的俄羅斯人的形象(其中的西羅蒂要多於巴赫)。
- 吉列爾斯在1985年69歲時因心臟病發作突然去世,人類喪失了一位傑出的有思想且做出很大貢獻的音樂家。很少有鋼琴家像他那樣堅定地忠誠於自己的藝術並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