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爾(Kiel),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首府,也是德國港口城市之一。位于波羅的海基爾灣,距入海口11公里。面積118.65平方公里,人口23.9萬人(2013年)。曾是漢薩同盟城市之一。 隨着基爾運河(或稱:北海-波羅的海運河)的開通,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國內的鐵路樞紐、漁業基地。

的工業以造船和機械製造為主,造船業僅次於漢堡。此外主要行業還有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生物技術醫療科技新能源物流、機械製造等行業。基爾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每年六月的傳統節日基爾周(德語:Kieler Woche)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帆船比賽項目,同時舉辦的文藝活動也吸引着來自德國乃至世界各地超過三百萬的遊客前來狂歡。

歷史

基爾最早是1233年由Schauenburg伯爵阿道夫四世建立的名為Tom Kyle的小鎮,1242年起獲得城市權;從1284年起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直到它在1518年因為縱容港內海盜活動而被開除。 1431年,基爾交易會首次舉行,它後來成為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最重要的一個市場,直到1850年才漸漸開始失去其重要性,最後一次交易會舉辦於1900年。

1773~1864年,該市屬于丹麥國王,但沒有被併入丹麥本土的一部分,因此基爾雖屬於德國卻由丹麥國王統治;儘管1806年廢除了皇帝,丹麥國王以荷爾斯泰因公爵的身份繼續統治基爾;1848年,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反對丹麥,基爾成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首都;1864年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期間,基爾和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其餘部分被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聯盟征服,戰後基爾短暫地由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共同管理,但1866年的普奧戰爭導致基爾在1867年被普魯士吞併。

1865年3月24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將普魯士的波羅的海艦隊基地從但澤遷到基爾;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他選定基爾和威廉港作為帝國戰爭港口。由於基爾是德國造船業的中心,基爾運河的東段終點,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該市一直擔任德國主要海軍基地,因此其城市的規模迅速增長,舊的市中心及周邊地區大部分被夷平重建,這裡也是1918年末爆發水兵兵變(史稱基爾水兵起義)的地方。

作為軍港和潛艇製造基地,基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盟軍的猛烈轟炸,城市建築被嚴重摧毀,戰後重建時由於未能找到原來的設計圖紙,因而很可惜地無緣像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其他城鎮那樣完全復原城市的原貌。 1946年,基爾成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政府所在地,1972年正式成為該州首府;1975年起基爾市每年又重新開始舉辦基爾交易會,如今它是一個充滿着音樂、美食和傳統風俗盛會的熱鬧城市。[1]

簡介

基爾處于波羅的海基爾灣,是德國造船業中心、基爾運河的東段終點,自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直是德國主要的海軍基地。這裡的航海比賽非常有名,每年6月舉行的基爾周航海節是全世界最大的航海賽事之一。在1936年和197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和慕尼黑舉行時,賽艇項目都在基爾舉行。基爾還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的出生地。[2]

基爾周

基爾周是德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每年6月第二周的星期六舉行,為期8天。從100多年前的1882年首屆基爾周發展至當代,節日期間又增加了各式各樣文藝活動,使得每逢基爾周市內會像聖誕節前一樣熱鬧,到處張燈結彩,人頭攢動。不僅僅局限於帆船,甚至各國公務船、軍用艦艇也會應邀前來,逐步形成國際性綜合交流藝術周。 2016年6月17日,中國海軍第23批索馬里亞丁灣海域護航編隊的054A型護衛艦湘潭艦抵達德國基爾,代表中國官方第一次參加基爾周。 基爾周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綜合帆船比賽。因為在波羅的海的海濱城市基爾舉辦,以此得名。

基爾大學

基爾大學(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at zu Kiel,德語簡稱CAU 英語簡稱Kiel University)是以其創建人克里斯蒂安·阿爾布萊希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戈托爾夫公爵(Christian Albrecht of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的名字命名。她創建於1665年,學校的校徽令人想起其創建的戰爭年代:整幅圖案象徵着和平――一個婦女一手持着棕櫚樹枝,另一手捧着裝滿了谷穗的角器,此外還印有拉丁字PAX OPTIMA RERUM(和平是最寶貴的財富)。

基爾大學歷史悠久,學科門類齊全,是德國富有傳統的大學之一。一批享有聲望的科學家曾在此任教過,如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於1928年在基爾製造了第一台「蓋格爾計數器」的漢斯·蓋格爾(Hans Geiger)以及於1950年獲諾貝爾獎的化學家奧托·迪爾斯(Otto Diels),他是在基爾任教過的總共六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最後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校屬醫院之外,幾乎所有的大學建築物都毀於空襲。1945年後,除校屬醫院還留在市中心附近的原大學舊址上其餘校舍均在基爾市西北郊一塊約80公頃的土地上進行了重建和擴建;除了少數幾個部門外,大學的所有院、系、診所均被安排在嶄新的配有現代化設施的大樓里。

基爾運河

基爾運河,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Nord-Ostsee-Kanal),是溝通北海與波羅的海的重要水道。位於德國北部,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格,向東延伸61英里,到達荷爾台瑙(波羅的海的基爾灣)。全長98.7公里,河面寬103米,深13.7米,運河可通航吃水9米,載重2萬噸的海船,一般通過運河只需7~9小時,比繞道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航程縮短685公里。

運河上設有8座船閘和7座40多米高的高橋,可通行海輪。1887年6月3日破土動工,1895年6月22日建成通航;德國修建這條運河,原意為了軍事目的而進行修建,開通後德國的艦船可不繞道日德蘭半島,在波羅的海與北海間自由行駛,北海到波羅的海的航程縮短了756公里之多。1907年開始對河床進行拓寬和加深工程,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周完成,已能通行大型艦船。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爾運河屬德國政府所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1919年《凡爾賽和約》,實行運河國際化,但由德國進行管理。1936年希特勒推翻《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關閉了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重新實現所有國家船隻自由通航的規定。在商業上,現為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最短、最安全、最便捷和最經濟的水道,基爾運河地處歐洲繁忙的航運線上,是通過船隻最多的國際運河,是北歐的芬蘭、瑞典,中歐的波蘭以及東歐的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通往大西洋的海上捷徑。

2015年12日13時至23時30分,正在前往環球訪問第七站—葡萄牙里斯本的中國海軍152艦艇編隊濟南艦、益陽艦和千島湖艦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基爾運河,進入德國易北河。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通過基爾運河。

德國最大船廠

荷瓦茲德意志造船公司-基爾船廠(HDW-Nobiskrug GmbH)是歐洲最現代化的綜合性造船廠,也是德國最大的造船廠,能夠建造各種類型、各種級別的商船和海軍艦艇,HDW船廠在集裝箱船和非核動力潛艇建造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特別重視潛艇建造技術,如:降低噪聲的輻射、改進探測設備的探測精度、增大自持力等。歷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的得意之作:納粹海軍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景觀

  • 尼古拉教堂(14世紀/15世紀)
  • 勇士之魂雕塑:恩斯特·巴拉赫所作,立於尼古拉教堂之前。
  • 城堡廢墟:一座16世紀城堡,二戰後未重建。
  • 基爾海灘
  • 施爾克湖(Schilksee)
  • 海軍紀念碑和一艘供參觀的二戰潛艇U-995號。

交通

鐵路

石荷州的鐵路結點。由於靠近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所以基爾以短途至州內其他地區和漢堡的中短途車為主,也輔以ICE、IC或者EC可遠途直達或經過柏林、科隆、法蘭克福、慕尼黑、科爾斯魯厄、多特蒙德、漢諾威、德累斯頓、曼海姆等德國大城市,也有到直達瑞士蘇黎世的車次。更多可選的遠途或者國際車次可以去到漢堡換乘。

公路

市內擁有發達的公共交通線路網絡,公司名稱為KVG。城市的中央火車站門口匯集大量公交線路,幾乎可以到達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市區周邊的沙灘也不例外。市外公路也四通八達,駕車可直通北部的沙灘或其他城市;向西通至北海;向南經過新明斯特到達漢堡;向西可到達石荷州第二大城市呂貝克。

水運

基爾灣內有專門的觀海沙灘旅遊線路,可以直連離港灣不遠的中央火車站和周圍多個沙灘。此外作為一個海港城市,也有國際航線,乘巨大豪華遊輪,前往北歐各主要城市及港口,如哥本哈根、奧斯陸等。

航空

基爾西北部有一個機場,但當前不對外開放。選擇飛機的旅客,可以選擇乘坐幾乎每小時一班的火車或者機場大巴前往的漢堡機場乘機。也可以自行選擇駕車前往機場。[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