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壶关秧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壶关县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 “壶关秧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壶关县人民艺术剧团获得壶关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

简介

壶关秧歌,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的戏曲剧种。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约兴起于1851年—1875年(清咸丰同治年间)。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打地摊演唱,1821—1850年(道光年间)勃兴,几乎遍及长治大小村镇。

壶关秧歌起初是在打铁和挖煤时哼唱的调子,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煤、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壶关秧歌最早的曲调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的劳动号子[2]。后来,为了满足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逐渐编演简单的故事,打地摊演唱。这种演唱只以梆板击节,句间加以打击乐,所以又被称为“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后来它成为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演唱。它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单,音调很少大起大落。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

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如:啊、呀、这、就、哪个、呀得儿、喽嗬、里嗬等,它们在唱腔中起着一定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形成了清、淡、雅、素的秧歌唱腔格调。

秧歌舞蹈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而不乏细腻,火爆而不失优美,乡音中深蕴乡情、趣浓、戏活,体现了该剧种的舞蹈特征。

视频

壶关秧歌 相关视频

打酸枣 壶关秧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展演壶关秧歌

参考文献

  1. 秧歌戏(壶关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壶关秧歌梅开三度香上党 ,三农网,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