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处境神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处境神学(Contextual theology)或处境化神学(Contextualizing theology)意指回应某一处境现象的神学。

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对放纵欧洲建立的拉丁教会。而他们共同秉持的“简化宗教手续,人人皆为神父”等理念[1],则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诞生[2]

简介

“处境化神学”此词原由台湾神学家黄彰辉提出,以在宣教学上回应台湾的本土社会政治处境;黄也借此词指出由亨利·维恩(Henry Venn)和鲁弗斯·安德森(Rufus Anderson)所创立的三自原则 (three-self principles)的不足之处。黄在普世教会协会的神学教育基金会中广泛推广处境化神学概念。虽然当时被视为过于前卫,后来它却慢慢被福音派教会和天主教所接受。

此词理解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来自某一独特的世界观,如阿拉伯或亚洲文化,或处身于某社会政治环境当中。处境化神学的例子包括拉丁美洲解放神学、民众神学、和非洲神学。

系统神学家雷贡达·耶稣拉斯南(Regunta Yesurathnam)认为处境神学包括“所有本土化(Indigenization)或本地化(Inculturation)现象,但它也尝试概括所有现代化、世俗化、科技及人类寻找公义的现状。”宣教学家史提芬·B·贝文斯(Stephen B. Bevans)认为神学没有所谓正常的标准,他认为除了“做处境化神学别无他选”,因为神学本由人类处境所产生。

圣经翻译和释经学中,处境化是个赋予意义的过程。在理解某处境的过程中,它同时分析相关词汇如何应用于该环境中。

处境化能应用于研究圣经翻译和其文化环境的关系。此方法由释经学演变出来,用于理解希伯来圣经字眼如何翻译至希腊文或拉丁文。

“处境化”此词常用在神学上,尤其是宣教士如何用耶稣在福音书上的话理解或应用在宣教士的处境当中。自七十年代初期,此词的用意更为广泛。此词现会用在不同世俗化、宗教或政治群体上,以表达他们如何尝试调节某些字眼、语句和意思以回应相关文化。

视频

处境神学 相关视频

《路德传》预告片 马丁与天主教的故事
天主教将临期歌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