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多疑 |
多疑多疑惑;疑心重。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宋 朱熹 《答符复仲》:"且就此持守,自见功效,不须多疑多问,却转迷惑也。" 元 揭傒斯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诗:"江转欲无路,山回忽似围。客程秋共远,物色晚多疑。"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王翦密告曰:'秦王性强厉而多疑,今以精甲六十万畀我,是空国而托我也。'"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英夷虽狡,何患焉?且夷性多疑,其曾经吃亏之处,永不再来,如台湾是也。" 茅盾 《子夜》十六:"并且朱吟秋生性多疑,又以为周仲伟是故意奚落他,便皱着眉头叹一口气。"
心理疾病
症状与表现
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话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1]
咨询要点
(1)了解多疑心理产生原因。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
(2)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3)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撒谎的时候,你心里可以不断地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我不该猜疑它","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4)交换意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白,相信疑团是会解开的。
參考來源